在產能過剩、碳酸鋰價格下跌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動力
電池行業正在進入“變陣”期。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在2023年1—12月份期間,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387.7GWh,累計同比增長31.6%。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龍頭企業所占份額超過70%,而排在兩家巨頭后的13家企業,僅能競奪約29%份額,有些企業市場份額甚至不足1%,動力電池企業表現分化加劇。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動力電池行業進入淘汰賽的當下,依然有不少企業謀求登陸資本市場,而折戟者亦不少見。2023年12月22日,上交所披露,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蜂巢能源”)的上市申請狀態變為“終止”,蜂巢能源對此回應:“將啟動其他融資方案。”
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僅來自資本市場,各大車企紛紛自研電池、電池新技術持續迭代,亦對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以鈉電池為例。2024年1月5日,江淮釔為向用戶批量交付全球首款鈉電池車,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邁出關鍵一步。
鑫欏資訊高級分析師張金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目前動力電池行業面臨產能過剩,企業出海面臨貿易壁壘。其同時認為:“當前第二梯隊的動力電池廠財報不理想,上市融資更多地是為了擴建,行業將開始洗牌,未來將呈現強者恒強的局面。”
頭部企業占據七成份額
來自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的數據顯示,動力電池領域平均利用率由2022年的超75%,下降到2023年的不足65%。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也從2022年超85%跌至2023年的不足55%。
“我們預計到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只需約1000GWh就能滿足需求,目前行業的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產能出現嚴重的過剩。” 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曾如此表示。
在產能過剩的情形下,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日益加劇,龍頭企業持續鞏固自身份額、二三線梯隊企業分化加劇的趨勢日益凸顯。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3年1—12月期間,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計52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較上年同期減少5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動力電池企業動力電池裝車量分別為305.5GWh、338.6GWh和375.3GWh,占總裝車量比分別為78.8%、87.4%和96.8%。
不僅如此,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公布的《2023年1—12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前十五名》顯示,寧德時代與比亞迪所占份額分別為43.11%、27.21%,行業兩強所占市場份額超過70%,而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等13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不足29%,甚至有4家企業所占份額不足1%,動力電池二線梯隊市場表現加速分化。
在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情形下,依然有動力電池企業謀求上市融資,蜂巢能源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11月,蜂巢能源向上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但在2023年12月22日,上交所公告顯示,蜂巢能源的上市申請狀態已變為“終止”,原因為蜂巢能源及保薦人中信證券主動提交“撤回申請文件”。
對此,蜂巢能源彼時回應媒體稱:“公司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公司及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為重,決定撤回A股申請,并考慮啟動其他融資方案。”此后市場有聲音指出蜂巢能源或赴港股上市。
對于蜂巢能源此前宣布的“啟動其他融資方案”進展,以及港股上市傳聞,記者近日聯系蜂巢能源進行求證,蜂巢能源相關負責人對此回應:“我們現在處于IPO期間,不太方便回答這些問題。”
“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來自于配套車的產品競爭力,而非動力電池廠本身,市場份額的提升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盈利,當前第二梯隊的動力電池廠財報不理想,上市融資更多地是為了擴建。”張金惠表示。
張金惠進一步向記者分析,動力電池行業洗牌即將開始,未來將呈現強者恒強局面,企業融資是為了財務更穩健。但張金惠同時強調:“盈利應該是企業的第一目標,動力電池廠能做的就是提升產品技術,配套更多的車型,C端車的產品競爭力決定電池廠市場份額,最后在行業洗牌中實現‘剩者為王’。”
車企掀起自研電池熱潮
2023年12月27日,極氪正式發布品牌首款純電豪華轎車極氪007,官方零售價為20.99萬元起。在上市發布會現場,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CEO安聰慧對外透露,極氪007從開啟預售到正式上市,40天時間累計訂單51569單。
極氪方面的信息顯示,極氪007為用戶提供了兩款動力電池,分別是極氪自研的金磚電池和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安聰慧表示:“從電芯到電池包,金磚電池由極氪全棧自研,并在極氪全新建成的三電智能制造基地衢州極電工廠生產制造。”
而在訂單量之外,極氪007所搭載的自研電池也頗受行業關注。來自極氪方面的信息顯示,極氪007為用戶提供了兩款動力電池,分別是極氪自研的金磚電池和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安聰慧表示:“從電芯到電池包,金磚電池由極氪全棧自研,并在極氪全新建成的三電智能制造基地衢州極電工廠生產制造。”
攪動動力電池江湖的車企遠不止極氪。梳理可發現,2023年11月份,長安汽車發布自研電池品牌“金鐘罩”,12月份,廣汽埃安旗下因湃電池智能生態工廠正式竣工投產,而蔚來、嵐圖等車企此前亦對外發布自研電池動態,如2021年9月,嵐圖發布琥珀和云母雙電池系統。
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激烈,車企紛紛下場自研的原因何在?
“極氪認為做一家智能電動汽車企業,未來想要形成競爭力,電池是最核心、最基礎的要素,這也是極氪未來發展的護城河之一。”2023年12月,安聰慧曾如此強調。
除了構筑自身業務護城河,此前,電池核心原材料碳酸鋰價格的飆升,亦是車企自研電池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張金惠向記者表示:“當前車企自研電池,主要是此前電池成本占比高,車企想全鏈條把控。”但張金惠不認為車企自研電池會給電池廠帶來威脅,“車企造電池屬于跨界行為”。
“生產電芯的門檻、技術沉淀和產品的良率、直通率、成本等,對于跨界企業來說都是不容易的。”張金惠同時強調,“傳統電池企業持續多年的研發技術沉淀,不是車企可以追趕的,電池廠技術只會強者恒強。”
中創新航高級副總裁謝秋也曾向記者表示,自建電池廠是“因為車廠強烈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包括2023年碳酸鋰瘋狂漲價,漲到了60萬元/噸,造成了他們的心理焦慮,從供應鏈安全的角度,他們希望有一部分兜底”。
“但是車廠肯定會把電池市場放開,因為它要保證自己的供應鏈是健康有競爭力的,一旦封閉就會失去競爭力。”在謝秋看來,如果車企供應鏈都自己做了,市場新機遇、新產品“他們可能都不知道,缺乏競爭以后他們的產品力也會下降”。
鈉電池產業化進程提速
2024年1月5日,江淮釔為正式交付全球首款鈉電池量產車型。據悉,此次由中科海鈉供應的32140鈉離子圓柱電芯,該款電芯單體容量12Ah,能量密度≥140Wh/kg,采用銅基層狀氧化物+硬碳的技術路線。
“對比鋰電池,鈉離子電池有低溫性能更好、價格更穩定、資源供應穩定等特點。”江淮汽車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同樣作為低成本的動力電池品種,相比磷酸鐵鋰電池,鈉電池在低溫性能上有著極大的優勢,能夠適應零下20℃低溫環境,超92%的容量保持率。
“即使是極寒地區,冬季續航衰減也可忽略不計;同時整車快充性能SOC10%—80%僅需20分鐘,SOC30%—80%更是僅需15分鐘,比當下主流磷酸鐵鋰電池充電速度快一倍。”江淮汽車相關負責人如此介紹。
記者注意到,除了江淮汽車,近期以來,多家企業密集發布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動態。2023年12月28日,江鈴集團新能源搭載孚能科技鈉離子電池的鈉電車型正式下線,2024年1月4日,比亞迪(徐州)鈉離子電池項目開工活動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據悉,該項目總投資100億元。
巨頭競逐背后,是鈉電池市場蘊含的巨大市場機遇,高工鋰電數據顯示,2023年鈉離子電池開工的項目投資規模超416億元,產能規劃超過100GWh,市場熱度持續攀升。
“鈉電池介于磷酸鐵鋰和鉛酸電池之間,作為鋰電池的備份,能找到合適的應用空間。由于我國鋰資源對外依賴大,當前鈉電成本比磷酸鐵鋰高,主要是供應鏈建設還不完善,技術迭代還沒有開啟,而且碳酸鋰也不能一直維持當前的價格,因此發展鈉電池也是必要的。”張金惠向記者介紹。
“當前電池技術滿足動力電池市場需求,而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更低成本、更快充電速度,是各電池廠商技術進步的方向。”但張金惠也強調,“哪怕將來出現更好的技術,也需要過成本這一關。”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