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也吸引了各路資本、跨界廠商蜂擁而至,企業隨之不得不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財聯社記者關注到,今年以來,儲能招標量有所提升,但中標價格連續下滑。近日,儲能系統報價最低已經跌破0.7元/Wh大關。而在儲能
電池領域,甚至有廠商宣布,年底將進入“0.5元/Wh”時代。
從三季報業績來看,規模效應具有優勢的企業盈利相對較好,尤其體現在下游的集成等環節,如寧德時代(300750.SZ)、上能電氣(300827.SZ)、陽光電源(300274.SZ)等。其中,陽光電源相關人士向記者稱,為了保持毛利,公司儲能業務近年更多在海外市場發展。而一些電池環節企業,如孚能科技(688567.SH)、億華通(688339.SH)、保力新(300116.SZ)等,則連續陷入虧損中。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受上游碳酸鋰價格下降、行業新建產能過剩等綜合因素影響,儲能電芯供需逐漸失衡,價格出現大幅下降。目前,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出現了降價搶市場的行為。同時,由于價格帶來的負反饋加劇,使得下游企業紛紛處于觀望狀態,放緩采購的節奏。
招標規模放量 但中標價格持續走低
從儲能項目招投標情況看,今年以來,規模增長和價格降低是主要特征。
近日,國家電投2023年度儲能系統電商化采購招標發布開標結果,4.2GWh的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的招標總規模累計吸引163家企業參與投標。其中,0.5C、2.5GWh標段的報價范圍最低跌至0.644元/Wh,最高為1.1元/ Wh。據悉,這是儲能系統首次跌破0.7元/Wh大關。
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分析,從成本核算角度來看,以目前電芯市場報價較低的0.45元/Wh計算,再加上從電芯到直流側集裝箱集成的成本在0.2元/Wh左右,這樣的低價已經幾乎沒有盈利空間。
“哪怕只有0.1元左右的降價,但放在動輒上數百千瓦時、千兆瓦時的項目上,就是上百萬元的成本。”業內人士表示,行業競爭激烈超出預期,不少企業甚至在做虧本生意。
根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儲能系統中標規模合計38.7GWh,遠超去年全年水平,且59%的中標量(以能量規模計算)來自集采。
2023年10月招標項目中,儲能系統集采規模依然較大,達6.5GWh,創今年新高,占當月儲能系統總采購量的86%,主要來自國家電投2023年度儲能系統集采。
規模放量主要源自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6月,國內新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863萬千瓦/1772萬千瓦時,相當于此前歷年累計裝機規模總和。
不過,10月中標價格方面,以2小時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為例,儲能系統中標均價0.96元/Wh,同比降低36%,與今年初相比下降37%,中標價格區間0.84元/Wh-1.36元/Wh。
EPC中標均價則為1.49元/Wh,同比降低23%,與今年初相比下降10%,中標價格區間1.09元/Wh-2.19元/Wh。
而在電池市場,2022年儲能電池價格高位時超過1.3元/Wh,市場均價在0.88元/Wh左右。據了解,今年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紛紛采取降價策略,至0.7元/Wh以下。
此前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公開宣布,到今年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同時宣布對產品質量按照行業標準進行質保,該價格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
電芯成本下行 產能釋放后競爭劇烈
儲能價格日趨“內卷”的背后,顯著原因是電芯原料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行。
據SMM數據,11月7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15.85萬元/噸,再創兩年新低。而去年此時,碳酸鋰價格正一路高歌猛進,向著60萬元/噸邁進。從60萬元/噸到如今的15萬元/噸關口,碳酸鋰價格在一年的時間下跌75%。
不僅是碳酸鋰,鋰電池四大材料(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經過新一輪的產能擴張,市場供應增加,產品競爭加劇,價格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目前來看,碳酸鋰供給還在進一步釋放,此前停產檢修的鋰鹽廠開始恢復生產,且碳酸鋰進口量也在增加。隨著供需失衡進一步擴大,市場普遍對碳酸鋰價格預期較低。
而近期儲能市場價格的形成,除了電芯成本價格下降,同樣也是競爭加劇的結果。
一年以來,來自儲能行業的電池企業“老兵”、動力電池企業以及跨界而來的光伏組件企業等都在規劃或擴產儲能電池項目,動輒10GWh的產能擴張已成常態,這也讓儲能賽道變得更加擁擠。
“儲能電池作為鋰電池廠商在動力電池市場降速之后新的增長極,大批鋰電企業紛紛殺入儲能市場。同時,包括下游的光伏、儲能系統企業也紛紛布局儲能電池的生產制造,儲能電池的產能過剩成為了行業的痛結,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紛紛壓低報價。” 環保與公用事業分析師許杰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從競爭格局上看,高工產研鋰儲能研究所指出,第一,二量級(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儲能、瑞浦蘭鈞、海辰儲能、國軒高科、鵬輝能源)企業競爭格局較為穩定,同時第一、二量級企業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未來2~3年,隨著主流電池企業的產能逐步釋放,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此外,2023年已然成為儲能企業能否占據優勢“排位”的關鍵期。
近期召開的第十五屆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大會上,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演講中表示:“2023年,我們新能源產業繼續保持高增長發展,但一系列問題也在不斷的出現。繁榮伴隨著泡沫,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產業沒有最卷,只有更卷,是阻擋不了的。新玩家,行業無序競爭,風險加劇,產業鏈的價格持續走低,價格與成本倒掛,這就是現在的光伏和儲能。大家都不掙錢,這對中國制造業的健康發展是有影響的。”
市場增速較快 但過剩隱憂浮現
市場與訂單規模加大,但經常陷入增收不增利,是當前不少儲能企業面臨的痛點。
財聯社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A股51家儲能相關上市公司中,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的有38家;凈利潤同比增長的有32家,占比約62.7%,近四成企業凈利潤同比下滑。
此外,前三季度,行業整體毛利率為25.42%,而去年同期為25.72%,甚至有所微降。
凈利潤規模最大的為寧德時代,前三季度達325.16億元。據披露,Q3電池銷量近100 Gwh,環比Q2有增長,儲能占比接近20%。公司近期在投資者交流活動中表示,國內儲能市場目前存在一些低價競爭的情況,公司依靠產品本身的性能和品質參與競爭,而非低價策略。
而上能電氣則是增速較快,210.59%的營收增速、359.04%的凈利潤增收均是位列行業第一。上能電氣表示,儲能將作為公司業績增長第二極。公司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下半年是儲能交貨高峰期,第四季度訂單情況也不錯,儲能行業招標均價走低的影響要視具體項目而定。
陽光電源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近年國內儲能市場競爭激烈,為了保持毛利,公司主要精力是在拓展高價值的海外市場。據悉,今年公司通過澳洲GPS并網許可,簽約南澳最大獨立儲能訂單138MW/330MWh;簽訂英國825MWh儲能大單,儲能系統在美、英、德等成熟電力市場增長較快。
有機構認為,類似于光伏產業鏈中上游硅料降價則中游的組件受益,作為儲能原料的碳酸鋰降價,儲能經濟性持續改善,會使下游集成和EPC環節受益。
而凈利潤承壓的企業,較多集中在動力電池環節。前三季度,有5 家企業凈利潤出現虧損,分別是孚能科技、億華通、保力新、百川股份(002455.SZ)、科力遠(600478.SH)。
其中,前三季度虧損15.63億元的孚能科技,近期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中表示,各方面都會拖累盈利水平,“首先公司去年年底生產的高價電池產品在消化過程中會影響到盈利水平;國內客戶的盈利可能更多是受到產能利用率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的排產情況不及下半年,所以單位產品的制費會更高,擠壓到毛利率。”
億華通則在財報中解釋,公司所處燃料電池行業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經營業績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另外,為充分把握住燃料電池市場規模化發展的有利時機,公司在人才儲備及市場拓展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也導致銷售、管理及研發費用同比增加。
在許杰看來,儲能產能過剩和市場增速較快,兩者并不矛盾。他認為,儲能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這一段時間里面進入的企業過多,未來洗牌是一定不可避免會發生的,但儲能市場持續發展也是確定的:一是因為隨著電力結構中的新能源占比持續提升,儲能仍存在巨大的需求;二是只要峰谷電價差存在,儲能就必然存在套利空間。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