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
電池產能是否“嚴重過剩”?近日長安汽車和寧德時代對同樣的話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6月21日,長安汽車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表示,新能源方面,“缺芯貴電”迅速轉化為產能過剩。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約為1000GWh-1200GWh,目前行業產能規劃已經達到4800GWh,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必將回歸到理性狀態。
對于“產能嚴重過剩”一說,寧德時代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6月21日,寧德時代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稱,產能結構性過剩一直存在,但不同鋰電企業的產能有明顯不同,差異主要源自企業的技術創新、制造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
什么是產能的“結構性過剩”?這將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百億投資“天天見”,產能擴張停不下
為什么動力電池會出現產能的“結構性過剩”?主要受行業大規模產能擴張的影響。
對其他行業來說,百億規模的投資可能是個大數目,但在動力電池行業,這種規模的投資幾乎是“天天能見到”。
據GGII不完全統計,2020年到2023年5月,中國鋰電產業總投資項目數量超776個,其中百億投資項目達163個,占比超1/5,且鋰電百億投資項目占全年項目總數量比重逐年增長,2023年1-5月達到了28%,占比超1/4。也就是說,在“壕氣十足”的鋰電池圈,今年每四個投資項目就有一個金額超過百億。
從供給端來看,鋰電池產能擴張的熱潮從未退卻。GGII統計稱,2023年一季度,動力及儲能電池開工及簽約項目達24起,總投資金額超過2055億,規劃建設年產能超570GWh。其中開工項目13起,簽約項目11起。
然而從需求角度來看,目前已經出現了“供過于求”的情況,鋰電池行業的產能過剩已經出現。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達545.9GWh,同比增長148.5%。而同期,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僅為294.6GWh,同比增長90.7%。
可以看到,我國動力電池的產量已經是實際裝車量的兩倍左右,并且產量增速遠超裝車量增速。即使算上出口量等數據進行估算,行業庫存壓力也處在相對較高的水平。
產能是否“嚴重過剩”?行業仍存爭議
在近期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表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產能約1000GWh,目前行業的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產能出現嚴重過剩。
在OFweek2023(第七屆)鋰電池&電動汽車產業年會上,福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久俊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據預測,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需要的電池大概是超過1200GWh,而目前的動力電池規劃產能已經超過4000GWh,超出很多。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2月,電池廠、整車廠與其他跨界企業對外公布的產能規劃就已經超過4800GWh,大部分產能計劃于2025年及之前落地。
而1GWh相當于100萬度電,如果按一輛汽車存電量50度電進行計算,1GWh動力電池對應的裝車量在2萬輛左右。而4800GWh的動力電池對應裝車量在9600萬輛。
如果說真的有4800GWh動力電池產能將在2025年之前落地,那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能否達到9600萬輛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IEA(國際能源署)預測,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142.95萬輛,2030年有望增至2242.51萬輛。
所以,這是否意味著動力電池產能真的“嚴重過剩”?行業內存在不同的觀點。吉利汽車集團研究院動力電池系統總師賈宏濤在OFweek2023(第七屆)鋰電池&電動汽車產業年會上表示:“隨著行業的發展,其實我們所有的電池都在升級、迭代的過程中。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升級,過去的廠房、產線都要淘汰升級。”
因此,計算動力電池行業真正的產能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加法”,將舊有產能加上新增產能得到總產能,而是要計算上舊有產能的淘汰,在“加法”之外還要做“減法”。對動力電池行業來說,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技術的迭代升級,以現在的技術標準去看,很多5到10年前的生產線已經技術落后,需要進行淘汰升級。
所以在賈洪濤眼中,動力電池始終存在產能“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不足”,落后產能一直在淘汰,能真正滿足客戶或市場需求的產能始終是不足的。
6月21日,寧德時代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也表示,(鋰電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一直存在,但不同鋰電企業的產能有明顯不同,差異主要源自企業的技術創新、制造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全球各大車企都日益重視新能源汽車板塊,公司將結合不同客戶的需求,持續為客戶提供最具競爭力的產品解決方案。
什么是產能“結構性過剩”,它和產能全面過剩有何區別?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結構性過剩”說的是高端產能和低端產能之間的差異,目前動力電池行業低端產能已經過剩,許多企業正建設低端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但從高端產能來看,是否存在產能過剩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據GGII統計,2023年1-5月,投資超過百億的鋰電池項目共有22個,投資主體以第二、三梯隊企業居多,而第一梯隊企業在2023年新增擴產項目放緩。
從技術角度來看,頭部企業對鋰電池行業高端產能和先進技術的掌控能力較強,而二三梯隊企業以“沖量”為主搶占中低端市場。今年鋰電池行業的擴產情況,也間接說明了行業低端產能過剩,而第一梯隊企業高端產能擴產較為謹慎的情況。
規劃產能未必“完全落地”,擴產項目投產率低
墨柯向記者表示,到2025年動力電池行業是否真的會落地4800GWh的產能,需要打上問號,因為這只是各大廠商公告透露出的“規劃產能”。
“企業的擴產計劃會往往分為幾期,其中第一期一般會嚴格按照規劃進行落地,但二三期是否落地,企業會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企業來說,這是要砸真金白銀進去的,它們不會過于盲目地去擴張。”墨柯表示。
實際上,發布擴產計劃并不意味著擴張的產能可以順利投產。據GGII調研,2020年以來擴產的146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除去51個未到預定投產時間的項目,有33個都未能按期投產,項目延期率35%。
在負極材料領域,投產率更低。GGII表示,2020年-2023年4月共有181個負極材料擴產項目。其中在新擴產的項目中,參與企業數量最多的主要來自于跨界企業,但目前已實現投產有6家,投產占比僅15%。
電池材料領域的低投產率,也反映了整個鋰電池行業“規劃大于投產”的情況。而近期碳酸鋰價格的觸底回升,也給電池廠商的產能擴張增加了成本的壓力。據Wind數據,截至2023年6月21日,國產電池級碳酸鋰均價達到31.3萬元/噸,較4月25日低點17.65萬元/噸漲幅達77.34%。
如果“規劃產能”和實際落地產能之間會存在一定區別,那么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情況是否會達到“嚴重”的程度仍有待觀察。
中銀證券研報表示,在行業產能可能存在過剩的背景下,一方面需要企業盡可能地提升電池品質,降低電池成本,即推出高性價比的電池,以獲得客戶訂單;另一方面需要看清國內與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走向,積極布局海外以消化產能。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