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鋰電銅箔總出貨量11.5萬噸,達到2020年全年出貨量90%左右,預計下半年鋰電銅箔出貨量將不亞于上半年。到2025年,全球鋰電銅箔市場需求將達97萬噸,2020-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34%。
隨著全球電氣化進程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高度景氣,疊加儲能市場經濟拐點到來,對鋰電銅箔需求進一步增長,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加入到擴產浪潮中來,以期分享未來的發展紅利。
白銀有色超121億切入
12月7日晚,白銀有色(601212)公告,董事會同意公司啟動合作建設年產20萬噸高檔鋰電銅箔項目并開展前期工作。項目建設主體為甘肅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甘肅德福”),白銀有色持股比例為37%。項目總投資約121.5億元,按照項目資本金占總投資的35%初步測算,白銀有色按持股比例出資約15.7億元。
20萬噸高檔電解銅箔項目分期建設,產能規劃具體如下:2019年10月1.2萬噸產能已建成投產,2021年底將形成3萬噸產能。
在途產能還有17萬噸。2021年10月已啟動4萬噸項目建設,計劃2022年底建成投產。后續再建13萬噸的生產線,計劃2025年完成整體20萬噸高檔電解銅箔項目建設。
鑒于當前市場對高端鋰電銅箔的需求,白銀有色初步確定本項目主要產品為4.5μm、6μm鋰
電池用電解銅箔。
公開資料顯示,白銀有色前身為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成立于1954年,是國家“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新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基地,曾創造了銅硫產量、產值和利稅連續18年全國第一的輝煌,獨創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銀煉銅法”。
今年前三季度,白銀有色營業收入519.0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19.9萬元,較去年同比增加0.1234%。
從布局邏輯來看,高檔電解銅箔項目所需的主要原料是銅,白銀有色作為國內銅產品的老牌企業,具備年產20萬噸陰極銅的生產能力,選擇進軍鋰電銅箔領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銅原料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延伸銅產業鏈條,促進公司轉型升級,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推動公司新能源產業發展。
當然,具備原料供應優勢只是白銀有色跨界布局鋰電銅箔的原因之一,“有利可圖”是其跨界轉型的助推機。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白銀有色在公告中指出,截至2021年9月末,甘肅德福已生產各類銅箔9527噸,實現銷售收入9.07億元,實現利潤1.59億元,遠高于白銀有色前三季度的凈利潤。也就是說該項目雖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盈利能力很可觀。
然而,甘肅德福目前只是白銀有色的參股子公司而非控股子公司,無法并表,也就無法直接按比例計算對上市公司的利潤貢獻。
而且鋰電銅箔市場競爭日益升溫,白銀有色還需與一眾銅箔企業“爭搶”市場。今年以來,銅箔企業紛紛大規模擴產,同時將更薄的4.5μm銅箔作為企業重點布局的拳頭產品。目前已有少數幾家企業開始向頭部動力電池企業批量供貨4.5μm銅箔,客戶月度需求量快速增長。
擴產模式開啟
今年,鋰電銅箔企業普遍滿產滿銷,產品供不應求,因此甚至出現客戶主動加價爭取訂單的情況,銅箔加工費整體回升明顯。
但整體來看,受制于關鍵設備生產周期長、供應緊張、工藝積累等因素,銅箔新增產能釋放普遍需要1.5-2年時間,鋰電銅箔產能增速明顯滯后于市場需求增速和電池產能擴充速度,預計2022年鋰電銅箔供給整體仍將維持緊張態勢。
供不應求下,頭部電池廠商寧德時代、比亞迪、ATL、中航鋰電、力神電池、億緯鋰能等紛紛與本土銅箔企業合作,以確保原材料供應。
銅箔企業也在不斷擴充產能,同時也吸引了上市公司跨界入局。
嘉元科技:12月8日,嘉元科技宣布,與寧德時代簽訂合資經營投資意向備忘錄,擬共同設立合資公司,首期注冊資本5億元(嘉元科技持股80%,寧德時代持股20%),后續可根據需要分期增資至20億元,將規劃建設年產10萬噸高性能銅箔項目。
11月5日,嘉元科技發行募投項目,擬募資不超過49億元用于廣東、山東、江西、福建等地建設高性能鋰電銅箔及高端鋰電解銅箔生產線項目。項目將新增年產4.6萬噸高性能鋰電銅箔生產線及年產2萬噸高端電解銅箔生產線。
海亮股份:11月7日,國內銅加工龍頭海亮股份公告,擬投資89億元建設年產15萬噸高性能銅箔材料項目。包括鋰電銅箔12萬噸/年,標準銅箔3萬噸/年。
江西銅業:7月16日,江西銅業宣布,通過注冊新公司,在上饒經開區轄區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鋰電銅箔、22萬噸銅桿及3萬噸鑄造材料三個項目,項目總投資128億元。其中年產10萬噸鋰電銅箔預計投資114億元。
諾德股份:6月8日,諾德股份公告,擬非公開募資22.88億元,用于建設1.5萬噸青海高性能極薄鋰離子電池用電解銅箔生產線,以及1.2萬噸惠州動力電池用電解銅箔工程項目。
上述兩大基地擴建全部達產后,公司總產能將達8.5萬噸(青海基地6.5萬噸,惠州基地2萬噸)。
超華科技:2月1日,超華科技宣布,擬在廣西玉林市投資122.6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高精度電子銅箔等項目,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產能的電子銅箔單體生產廠。
超華科技目前產能2萬噸,在建產能2萬噸,該項目投產后總產能將達到14萬噸,其中包括用于消費電子的標準銅箔9.6萬噸、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鋰電銅箔4.4萬噸,超華科技或將擁有全球最大銅箔產能。
海南梓靖:5月28日,曲靖經開區與海南梓靖投資有限公司舉行“年產5萬噸高端鋰電銅箔及配套項目”簽約儀式,該項目預計總投資約35億元。
龍電華鑫:5月17日,總投資100億元的龍電華鑫鋰電銅箔華東總部在南京溧水產業新城正式奠基,建設年產5萬噸6-8微米鋰電銅箔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
德福科技:今年3月,德福科技完成了一筆高達數億元的Pre-IPO輪融資。其中,寧德時代通過晨道資本間接參與了本輪融資,晨道資本戰略持股4%。
5月,德福科技又獲得了LG化學價值400億韓元的戰略投資,持股比例在5%以內,并計劃在銅箔領域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后。
此外,總投資50億元的年產4萬噸高檔電解銅箔項目廠房主體已完工,計劃今年6月份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并試產運行。
銅陵有色:公司年產2萬噸高精度儲能用超薄電子銅箔項目二期已開工。同時,其子公司銅冠銅箔擁有電子銅箔產品總產能為4.5萬噸/年,其中,PCB銅箔產能2.5萬噸/年,鋰電池銅箔產能2萬噸/年。
SK Nexilis:1月27日,韓國SK集團宣布,子公司SK Nexilis將投資6500億韓元在馬來西亞建設其第一家海外銅箔工廠,該工廠的年產能為4.4萬噸,將于2021年上半年破土動工,2023年開始商業運營。
馬來西亞工廠投產后,其銅箔總產能將達到9.6萬噸,是目前產能的三倍。同時,SK Nexilis計劃將在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等地區建設銅箔工廠,到2025年將其銅箔產能提高五倍以上。
韓國日進:在匈牙利建立其首個歐洲銅箔生產基地,生產10微米以下鋰電銅箔。
總結
銅箔作為鋰電池制造過程中的重要輔助材料,通常來說越薄,對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作用越大,但隨之產生的生產和應用難度也越高,對銅箔企業和電池企業都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目前,在動力電池領域,6μm銅箔已經實現了對8μm銅箔的大幅替代,但4.5μm銅箔的大規模導入應用還存在一定距離。
一方面,由于4.5μm銅箔的生產工藝更復雜,產品良率更低,容易出現斷帶、打褶、撕邊、切片掉粉、高溫被氧化等問題,導致真正能夠量產供貨4.5μm銅箔的企業稀少。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性能,下游客戶已釋放導入更薄的銅箔的信號。寧德時代正在加快4.5μm極薄銅箔的導入應用,一位鋰電銅箔企業高層此前表示。同時包括中航鋰電、蜂巢能源等電池企業也開始加大對4.5μm銅箔的導入使用。
由此可見,4.5μm銅箔替代6μm銅箔漸成趨勢,未來率先量產的銅箔企業將更加具備核心競爭力,并將提前搶占市場。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