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億緯鋰能公告稱,SKI以債轉股方式成為旗下子公司億緯集能49%的持股股東。
雖然在媒體的主流報道里面,雙方此前一直以共建產能的方式合作,但其實早在2018年就存在資金往來,到現在選擇以債轉股的方式進一步合作,這其中的變化都是出自何種考慮?
億緯鋰能:渴望資金和技術的雙重加持
從2018年9月到2020年4月,億緯鋰能旗下子公司億緯集能四次向SKI在中國的設立的投資公司藍龍能源貸款,共計20.35億元,以億緯集能60%股權提供質押擔保。
SKI最后選擇將20.35億元的債權轉為億緯集能49%的股權。
億緯集能財務報告
按照億緯集能目前的利潤情況,無法彌補這將近21億元的資金缺口。
為了產線建設,億緯鋰能每年都向億緯集能增資。
但是億緯鋰能2018年凈利潤不到6億,2019年雖然翻到了15億,三季報上顯示公司賬面資金不到20億。并且億緯鋰能目前正在進行產能擴建的資金也是靠增發的,營業活動所得的凈利潤,基本上也是投資在子公司增資擴建上,所以短期肯定也沒辦法向億緯集能增資彌補20億的資金缺口。
SKI每年以2%的年利率向億緯集能提供貸款,每年能拿到平均5億元的資金,既能緩解資金問題,年利率又低,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億緯鋰能本來就準備和SKI合資建產線,以股權持有的方式合作,以后也能在資金上共同分擔,更加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不過,20億的債權轉變為49%的股權,億緯鋰能考慮的應該都不全是資金方面的問題。
億緯鋰能在電動汽車上主要采用的技術路線是軟包
電池,這一點跟SKI正好吻合,但是就目前的市場占有量來說,中國市場軟包
電池裝機量不到10%,如果雙方能在軟包電池上深度合作并且擴大產能,對于中國軟包電池市場來說,無疑是利好。
同樣,隨著歐洲市場新能源汽車布局和美國拜登上臺釋放新能源汽車利好消息,國外三元軟包電池同樣也會迎來一波增長,而SKI供應現代、起亞、奔馳等國外車企,在海外市場的產業鏈布局,非常有利于億緯鋰能去接觸這些大的客戶,從而更好地走出去。
并且,億緯鋰能在NCM811路線上一直都有所布局,但是目前在市面上搭載其電池的都是5系和6系的軟包電池,而SKI的高鎳電池已經進入北汽的供應體系了,如果有一家共同的公司合資建廠,技術上是不是也有學習的空間,供應關系上可能也會有幫助。
資金、技術、以及軟包電池目前的市場份額,是億緯鋰能目前考慮的重點。
但是怎么在中國市場,快速擴張產能并且獲得更多以及更穩定的供應關系,可能是SKI重點考慮的事情。
SKI:加速擴產,獲取更多、更穩定的供應關系
韓系三巨頭里面,第三季度只有SKI的營業利潤是倒掛的,雖然動力電池業務還沒盈利,但是得益于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虧損正在減少。對于SKI來說,擴大市場規模也是一種緩解財務壓力的方式。
擴大市場規模的前提是,產能要夠,并且要有更多客戶。
首先是產能上,目前SKI的產能還沒完全打開,常州工廠7.5GWh產能供應北汽,鹽城27GWh產能主要配套起亞,除此之外,福特、大眾和戴姆勒等都是SKI的客戶,這些客戶除了海外市場的電池需求,部分車企在中國市場也有需求。
SKI和億緯鋰能2019年計劃布局的20-25GWh的產能,應該也是為了這些即將拓展的需求,不僅是針對國內市場,還有國外市場。
如今雙方的關系綁定在億緯集能這家公司上,如果以后合資建廠主體建成這家公司,SKI憑借億緯集能在中國市場資源的調配權力,以及雙方在技術、市場、管理和供應鏈等各方面發揮協同優勢,迅速把產能擴大相對來說更加容易一點。
而且億緯鋰能和SKI目前有合資在建產能,現在又共同擁有一家本土的電池企業,在各方面的監督管理上也會更加方便、高效。
另外,億緯集能本來就有在中國的產能布局,并且一直在擴建,擁有股權就意味著對這些資源有調配權利,加上和億緯鋰能共建產能,都是走軟包的技術路線,所以SKI肯定能更精準地接觸到在中國的目標客戶,未來兩家一起拓展客戶并且共同供應一家車企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SKI能在中國市場把產能提升上去,并且能精準獲客為后面的客戶拓展奠定基礎,依靠動力電池改善經營現狀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這兩家畢竟是有競爭關系存在的,如果億緯鋰能在資金和技術上想要獲得更多的幫助,并且拉動SKI來拓展中國軟包電池的市場份額,是不是就默認未來會貢獻部分的市場?還是雙方都抱著各有所需的態度來謀求更長遠的利益呢?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