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月酷暑的來臨,2018年車市也行至半程,車企先后遞交了各自上半年的銷量成績單。據中汽協發布的最新銷量數據,在車市增速大幅放緩的背景環境下,1—6月,乘用車共銷售1177.53萬輛,同比增長4.64%。上市的新車讓人有些應接不暇,發生的大事更是可以影響你的錢包,甚至你未來出行的方向。從品牌、技術、政策等分析,整個車市前途光明,但也有坎坷,新技術新能源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銷量數據:韓系車要翻身 沒那么容易
半年盤點,還是從數據來看。中汽協發布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2018年1—6月,乘用車共銷售1177.53萬輛,同比增長4.64%,比上年同期提升3.03個百分點。從品牌來看,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247.28萬輛、209.12萬輛、125.86萬輛、55.22萬輛和19.68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21%、17.76%、10.69%、4.69%和1.67%。與上年同期相比,美系品牌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法系持平,其他品牌呈小幅增長,韓系增速居前。
從數據分析,SUV依然是車市增長的“發動機”,當然增速是明顯放緩。而具體到品牌,韓系車增速居前,這其中自然有車型和銷售策略調整的原因。特別是新車型,現代和起亞半年上市數量超過15款,下半年還有十幾款新車在排隊。但不可忽視的是,高增長其實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大幅萎縮的基數上。前不久,青島本地車市就出現老牌起亞經銷商退網的傳聞,韓系車難賣已經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時尚外觀和低價造就的高性價比,曾是韓系車的突出優勢,但如今自主品牌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叫板的實力,
韓系車要翻身,恐怕真的沒有那么容易。
技術發展:自動駕駛要普及還得再等等
2018年,關于自動駕駛的消息依然層出不窮,特別是在具備L3級自動駕駛的奧迪A8上市,以及凱迪拉克推出SuperCruise超級智能駕駛之后,實現自動駕照似乎就是分分鐘的事。可事情沒那么簡單。先來看看A8的這套系統,車輛有能力自行控制轉向、加速與制動,但必須有駕駛人員的干預。而凱迪拉克的超級智能駕駛,是在高速公路的駕駛環境下,才能夠實現。而且自動駕駛技術在今年上半年還遭遇一次重創,3月的一個晚上,一輛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一條公共道路上與一名行人相撞,這是世界上首起自動駕駛車輛在公共道路上撞擊行人并致死的事件。被各種毫米波雷達、紅外傳感器武裝起來的自動駕駛車輛,也許并不是萬無一失,當然發現錯誤、糾正錯誤,這才是無人駕駛實驗的意義所在。
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為了進一步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政策層面也開始發力。今年4月,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印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第一次就規范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作出規定。北京、上海、重慶、長沙、深圳、長春、平潭等多個城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也出臺了地方路測政策。據統計,伴隨著上述城市自動駕駛路測政策的落地,目前已經有十多家企業獲取了路測牌照。
價格波動:進口車價“過山車”差距萬元起步
上半年,想買進口車,特別是美系進口車的消費者,算是經歷了過山車式體驗。先是5月22日,財政部宣布7月將汽車整車稅率從25%降至15%,之后又宣布,將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車型增收關稅至40%。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美系品牌都面臨加價,其中Jeep、福特和凱迪拉克,有國產車型,就不受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國家的一些車型如果也是在美國本土生產,一樣會受影響。據悉,寶馬和奔馳都有在美國建廠。寶馬的X3、X4、X5、X6以及性能版X5M 、X6M車型,都是在美國生產,除了X3有國產之外,其他車型均是由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國內銷售的奔馳R級、GLS、GLS AMG、GLE、GLE Coupe、GLEAMG這些車型也是原產自美國,在國內奔馳4S店與其他國產、歐洲產奔馳車型一并銷售,或許因產地是美國而受到增稅的影響。
現在,沃爾沃、保時捷以及捷豹路虎,還有前面提到的奔馳、寶馬歐洲產地的進口車,已開始享受降稅的福利。百萬級的豪車降價都是以10萬元起步,就算30萬元左右的入門豪車,也有幾萬元的降幅。
新能源車:補貼全面縮水 倒逼車企升級
2月13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四部委聯合下發2018年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其中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從原政策中的里程補貼轉變成了里程補貼標準×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調整系數×車輛能耗調整系數的補貼金額計算公式。
在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方面,新財政補貼政策取消了150公里以下的純電動乘用車財政補貼,并以300公里續航里程為界線,300公里以下單里程財政補貼退坡20%-50%,300公里及以上財政補貼增加2%-13%。業內人士分析,這表明了政策在倒逼新能源汽車企業以及動力電池企業向更高的技術水平發展。
2017年中國銷售新能源車達到了55萬輛,這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續航能力200公里以下的廉價
電動車。補貼退坡的政策剛剛實施,就開始顯現威力。北汽等新能源車大戶立刻開啟產品升級政策,紛紛提高續航里程。可以預見的是,新能源的路還很長,且已經擺脫了低端競爭,向高精尖升級。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