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1年最火的賽道之一,鋰
電池概念股的業績格外靚麗。
據《證券日報》記者初步統計,截至1月25日收盤,共計100家鋰電概念上市公司發布了2021年業績預告,有94家業績預喜。
1月25日,鋰電巨頭贛鋒鋰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全年凈利潤48億元至55億元,同比增長368.45%至436.76%,預計全年扣非后凈利潤29億元至36億元,同比增長621%至795.04%。
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贛鋒鋰業表示,伴隨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行業的快速發展,下游客戶對鋰鹽的需求強勁增長,公司鋰鹽產品產銷量增加且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同時鋰電池板塊新建項目陸續投產,產能逐步釋放。
進入2022年,鋰電池產業鏈的“瘋狂”還在持續。
一邊是產業鏈上游企業加速“搶礦”,一邊是下游企業努力擴產,動力電池的大規模擴張更是帶動鋰鹽相關產品“加足馬力”。
對此,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分析師曲音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是實質性的,眾多優質車型的涌現與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明顯提升,全球補貼政策繼續推動新能源汽車放量,這些都是需求的強力支撐,需求旺盛將帶動整個鋰電產業鏈活躍。
94家鋰電池概念股
業績預喜
鋰電概念股有多“瘋狂”,或許能從二級市場的變化一探究竟。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2021年度,鋰電池指數上漲77.1%。同期,上證指數的漲幅僅有4.8%。在此前的2020年度以及2019年度,鋰電池指數同樣大幅上揚,分別上漲39.02%以及22.71%。
二級市場的“瘋狂”并非虛火。鋰電池的需求體現在上下游產業鏈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預告中。截至1月25日收盤,共計100家鋰電池概念上市公司發布了2021年業績預告,其中86家上市公司業績預增,8家公司業績同比扭虧。
在“鋰電圈”上市公司中,業績翻倍并非神話。1月24日,江特電機發布公告稱,預計2021年凈利3.5億元至4.5億元,同比增2343.03%至3041.03%。
藏格礦業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14億元至14.5億元,同比增長511.65%至533.5%。
天華超凈、華友鈷業、天奈科技等企業亦有強勢表現。據天華超凈發布公告稱,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8.9億元至9.4億元,同比增長211.20%至228.68%。天華超凈表示,凈利潤同比增長是因為子公司的鋰電材料項目帶來較大貢獻。
華友鈷業亦發布公告稱,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37億元至42億元,同比增長217.64%至260.56%。
“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了340萬輛,增長率超過150%,大幅拉升了鋰電需求。”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除了鋰電池企業收益增長外,鋰電池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供應商同樣收入激增。
在張翔看來,盡管鋰電池產業已經爆發,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爆發趨勢仍將持續。據張翔預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持續刺激鋰電產業上下游需求。
上游企業加速“搶礦”
鋰資源爭奪白熱化
1月24日收盤后,國務院正式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其中明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
進入2022年,鋰電產業鏈的“瘋狂”有增無減,鋰電池企業開啟大手筆“搶礦”。
近日,比亞迪斥資近4億元獲得智利8萬噸鋰產量配額;億緯鋰能以2億元拿下興華鋰鹽49%股權;金圓股份在跨界布局萬噸級鋰鹽項目后,宣布將加快海外鋰資源產業鏈開發。
實際上,2021年以來,贛鋒鋰業、紫金礦業、華友鈷業都已經在海外重金下注鋰礦資源。
“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曾公開表示,鋰資源的重要性不亞于石油等戰略資源。
雖然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如火如荼,但我國所擁有的鋰資源儲量不多,而且開采難度較大,碳酸鋰等鋰鹽高度依賴進口鋰礦。
“積極布局上游產品,可有效調控自身生產成本,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保障生產交付順利進行。”曲音飛表示。
民生證券研報認為,鋰資源爭奪白熱化,全球流通鋰資源邊際收緊,或指示未來鋰價格將維持高位。未來流通于現貨市場的鋰精礦絕對量雖然增加,但占比在邊際收緊。2021年,全球未被包銷鎖定的鋰資源占比約為18%,主要來自于青海鹽湖、西澳Pilbara和銀河資源以及南美鹽湖部分散單,預計至2024年全球未鎖定鋰資源占比將下降至11%。
下游企業積極擴產
行業整體仍供需失衡
從2021年以來到2022年伊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速度高于預期,動力電池等鋰電相關公司都在瘋狂擴產,甚至有不少公司跨界進入這個行業。
首先是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鋰電池龍頭企業擴產持續進行,保持大規模擴張趨勢。
據了解,億緯鋰能計劃投資305.21億元,建設年產152.61GWh的荊門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項目(包含原項目);蜂巢能源提出,2025年產能規劃目標提升至600GWh;國軒高科、力神電池同樣發布百億元以上的投資規劃。
鋰電池龍頭的擴張進一步帶動鋰鹽相關材料的需求。
據《證券日報》記者初步統計,2021年以來,包括藏格礦業、川發龍蟒、中銀絨業、天原股份等超過2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鋰鹽等項目的擴產計劃。
“終端產品高景氣度促使企業不斷擴產來應對需求上漲所來帶來的供應不足問題,積極擴產可有效提高企業市占率。”曲音飛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是高確定性的,對于上游原材料長期維持需求剛性,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快速攀升的過程中,電池及其材料環節只有快速上規模,才足以支撐這個體量越來越大的未來市場。
盡管不少公司都在積極擴產,但這個行業整體上仍舊處于供需失衡的狀態。以碳酸鋰為例,2021年價格已經大漲超4倍,進入2022年仍舊不斷上漲。
上海鋼聯最新數據顯示,鋰電池均價36.6萬元/噸,工業級的均價35.15萬元/噸,供需矛盾暫無法調節,市場仍處上漲態勢。
價格大漲的主要原因在于產品的供不應求。
對此,曲音飛表示,目前,產業鏈利潤過度向資源端集中,需加大資本開支力度來解決全球市場的供應問題,使得各電池材料價格保持相對穩定,利潤均衡將帶動產業鏈發展積極性,使得鋰電產業鏈能夠健康、穩定、有序發展。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