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川金諾開盤拉升大漲逾6%,盤中震蕩回落,最終收漲4.23%至31.32元/股,年內累計漲幅達99.6%,股價實現近翻倍增長。
12月21日,公司公告稱,擬在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投建15萬噸/年
電池級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前驅體材料磷酸鐵及配套60萬噸/年硫磺制酸項目,預計總投資為15億元;投建10萬噸/年
電池級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預計總投資為24億元。
早在一個月之前,川金諾便與防城港市港口區人民政府簽訂《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書》,如今項目正式落地實施,總計投資金額亦是高達39億元,相當于公司近4年營收之和,可謂是大手筆。(注:公司2017年至2020年營收分別為8億元、9.7億元、11.3億、10.5億)
那么,公司擲重金投建的項目又有何亮點呢?
據悉,川金諾是一家“最具行業競爭優勢”的磷酸鹽生產企業,其主要產品分為濕法磷酸和磷酸鹽系列。從磷化工產業鏈布局看,公司是以外購磷礦石浮選為起點,磷礦石經加工得到磷精礦,而后通過濕法工藝生產磷酸,進一步與其他化學原料反應生成磷酸氫鈣、磷酸二氫鈣等化工產品。
簡而言之,公司在磷礦磷酸凈化磷酸產業鏈上具備技術積累,建立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其次,公司全資子公司廣西川金諾是本次項目實施主體之一,其在防城港基地年產10萬噸的凈化磷酸將于2022年初投產,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原料端都具備較大優勢,這是亮點之一。
亮點二是地理優勢,據了解,公司的主要磷礦來自昆明東川廠區和廣西防城港廠區,本次項目選址便是在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其地處港口,交通便利,防城港基地能夠買到海外磷礦石,公司可視市場價格擇優從國內外分別進行采購。
此外,尤其是公司現有的磷化工體系能充分利用磷酸鐵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從而降低生產中的環保處置成本,以及制造成本。這一點是公司切入磷酸鐵鋰生產的天然優勢,與之上述兩大亮點加持,有將助力公司在磷酸鐵、磷酸鐵鋰賽道占據一席之地。
大勢所趨,磷酸鐵鋰受青睞
實際上,受益于新能源賽道火熱,磷酸鐵鋰成為了市場上當紅的鋰電材料,備受下游車企青睞。
據悉,磷酸鐵鋰是一種以鋰源、鐵源、磷源和碳源為主要原料的正極材料,在鋰電池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達30%-40%,直接決定了電池整體成本。由于其安全性高、成本低、循環壽命長等優勢,磷酸鐵鋰電池近幾年的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根據起點研究院統計,2020年全球磷酸鐵鋰電池市場規模為51.3GWH,較2019年同比增長46.5%。
更耐人尋味的是,自2021年以來,磷酸鐵鋰在產銷量、裝車量等方面逐步實現對三元鋰電池的全面反超。
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磷酸鐵鋰電池產量為37.7GWh,在動力電池總產量中占比53.4%;銷量為30.8GWh,在動力電池總銷量中占比52.9%,超越了三元電池的產銷量。
與之相應地,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受益于下游客戶旺盛需求開始迅速增長。2021年1-11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128.3GWh,同比累計上升153.1%,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的裝機量累計達64.8GWh,占比50.5%;三元電池裝車量累計63.3GWh,占總裝車量49.3%,電池裝機量上,磷酸鐵鋰也完全超越了三元電池。
所以,在加速新能源化轉型的背景下,未來磷酸鐵鋰需求量有望持續超預期。方正證券指出,預計2025年中國磷酸鐵鋰需求量可達207萬噸,極限預測下2030年左右全球磷酸鐵鋰年需求量將達千萬噸。
你追我趕,行業“馬太效應”趨顯!
在磷酸鐵鋰蓬勃需求下,參與擴產的上市公司可謂群雄并起,你追我趕!
在磷化工企業中,除了川金諾外,還有湖北宜化、云圖控股、新洋豐等多家企業涉足磷酸鐵/磷酸鐵鋰產業。
具體看,10月份,湖北宜化與寧德時代達成合作,開啟布局新能源賽道。在此之前,云圖控股擬豪擲45.95億元建設35萬噸磷酸鐵及配套項目;新洋豐擬投資建設年產20萬噸磷酸鐵及上游配套項目。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表示,除了傳統磷酸鐵鋰企業紛紛擴產,磷化工、鈦白粉等生產企業憑借各自資源優勢相繼切入磷酸鐵、磷酸鐵鋰產業鏈,發展第二成長曲線。群雄逐鹿,隨著磷酸鐵/磷酸鐵鋰朝著大宗商品化方向發展,一體化成本為王。除了成本因素,由于我國電池生產商集中度高,綁定下游電池大客戶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隨著屆時產能大規模釋放,行業“馬太效應”也將趨顯。根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大數據中心統計,2020年中國鋰電磷酸鐵鋰產量約14.3萬噸,同比增長 60.7%。其中,排名前十企業的產量合計占2020年中國磷酸鐵鋰產量的99%。
其中,磷酸鐵鋰產量主要被德方納米、湖南裕能、國軒高科、貝特瑞、湖北萬潤5家企業壟斷,市占率分別為20%、15.2%、14.6%、14.1%、12.4%。這5家企業產量合計占2020年中國磷酸鐵鋰產量的76%,合計占比提升13%。也就是說,當前行業頭部企業有著一定的競爭優勢,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也正如機構所言,未來,伴隨碳酸鐵鋰產能的集中釋放,只有客戶粘性高,有著高品質、低成本產品的企業,才能取得了競爭優勢,而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逐漸退出市場,低水平競爭不斷減少。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