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251.4萬輛,同比增長178.3%,全年有望沖擊300萬輛。迅猛爆發的背后,離不開上游產業鏈的支持,特別是動力
電池。近年來其成本大幅下降,極大地推動
電動車的普及。
在動力電池四大關鍵材料中,負極材料成本占比(10%)僅次于正極材料(43%)、隔膜(12%)。有研究報告預測,2022年負極材料市場將保持10%以上的增速,規模達到200億元。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日本牢牢掌控著這塊市場。2012年時,日立化成、日本碳素、JFE包攬全球前三,三菱化學排名第五,四家日企瓜分77%市場份額。不過到了去年,情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前十名日企只剩下2家,還有1家韓企,中國企業則占據7席,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包攬前三,占比高達 57%。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疑惑:杉杉不是賣衣服的嗎?沒錯,不過人家成功實現了轉型,從服裝業切入新能源領域,業務覆蓋鋰離子電池材料、電池系統集成(包括鋰離子電容、動力電池PACK)、能源管理服務和充電樁建設及新能源汽車運營等,是國內唯一布局正極、負極和電解液的鋰電材料龍頭。
上世紀80年代末,剛過而立之年的鄭永剛接手了寧波甬港服裝總廠。彼時,這是一家員工不到300人、虧損超過1000萬元、三年換了三任廠長都不行的困難企業。怎么扭轉局面?他決定要做品牌西服,并提出爭創“中國西服第一名牌”的目標,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第一個提出品牌發展戰略的人。
據說,初來乍到的鄭永剛繞著廠區大院轉了幾圈,發現院中有三棵高大挺拔的杉樹,杉杉由此得名。為了打響品牌,他還借了三萬元到央視打廣告,成為第一個做電視廣告的服裝企業。“杉杉牌西服,不要太瀟灑”的廣告語,一時間傳遍大街小巷。
效果自然是立竿見影。98年的時候,杉杉品牌實現七連冠,市場綜合占有率達到37.4%,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服裝第一品牌。期間還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是中國服裝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早于雅戈爾和太平鳥。
不過到了90年代末,鄭永剛卻出人意料地將杉杉集團總部從寧波遷到上海,開始尋求多元化發展。周圍人都表示不解,但他清醒地意識到,一旦打開國門,讓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同臺較量,對已經供過于求的國內服裝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碰巧的是,鄭永剛得知鞍山熱能研究所正在申報一項科研課題——研究鋰電池負極材料CMS(中間相碳微球)。他并不懂得其中的技術原理,只知道這項技術打破了日企的壟斷,樣品送往多家電池廠使用后反饋不錯。
鄭永剛心想:杉杉要做大做強,必須轉型,而轉型的方向必然是高科技。于是當年9月份便與鞍山熱能研究院合資成立杉杉科技,共同推動“中間相碳微球”的產業化。這是國內第一家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企業,兩年后年產200噸中間相炭微球項目投產。首批產品定價37萬元/噸,價格差不多是日企同類產品的一半。
05年的時候,杉杉科技年產能已經增加至1100噸。受其沖擊,部分日企被迫關停生產線。同一年還研發了人造石墨負極材料FSN-1系列,一舉奠定在人造石墨負極領域的領先地位。
在此過程中,鄭永剛又接連成立了湖南杉杉、東莞杉杉,分別進軍正極材料和電解液。伴隨著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的東風,杉杉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正極、負極、電解液綜合材料供應商,在長沙、上海、寧波、寧德、東莞等地設有多家生產企業,客戶包括 ATL、寧德時代、比亞迪、LG 化學、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力神、蜂巢能源等。
2021年前三季度,杉杉實現營業收入157.12億元,凈利潤27.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2.43%和899.29%。其中,鋰電材料業務收入達到72.3億元,凈利潤8.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91%和464.97%,已經成為主要的業績來源及未來發展重點。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