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電池制造商孚能科技表示,它與美國西雅特初創公司Group14 Technologies合作開發的鋰硅
電池通過了一項關鍵的性能測試,離大規模商業化又進了一步。
Group14是一家生產電池材料的公司,它正在開發新型電池化學材料,為汽車制造商提供更安全、更便宜的電池替代品,或對鋰離子電池進行技術改進,加速電動汽車的擴張。
據Group14稱,孚能科技和Group14開發的電池比目前汽車中普遍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多出25%的能量密度,這意味著它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單次充電的續航更長。
Group14 Technologies技術總監里克·科斯坦蒂諾(Rick Costantino)(左)和首席執行官里克·魯貝(Rick Luebbe)在華盛頓伍丁維爾(Woodinville)的商業化電池活性材料生產廠內▼
Group14公司首席執行官里克·魯貝(Rick Luebbe)說,在充放電1500次后,它還能保持80%的容量,與目前的鋰離子電池性能相當。這些結果也得到了美國先進電池聯盟的驗證。
“這原本是2026年或2027年才可能出現的東西。” 魯貝說:“然而,這是一項今天的技術,孚能科技已經對它進行了驗證。”
孚能科技證實,使用了Group14材料的電芯符合各種汽車電池規格。
“到2023年,我們將在電動汽車的電池中看到這些材料,” 魯貝說:“預計到2025年,這些材料會出現在大多數
電動車電芯中。”
孚能科技拒絕透露計劃何時向客戶提供這種電池。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隨著不斷地取得進展,這項技術可能會在未來幾代汽車中取得成功。”
電池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兩個電極——陽極和陰極,以及幫助電荷在它們之間穿梭的電解質。用于制造電池的材料決定了電池能儲存多少能量以及成本如何。
由孚能科技和Group14開發的電池采用的是硅碳陽極,而不是今天大多數電動車電池中的石墨陽極。它是各公司為提高續航能力和降低成本而瞄準的幾大技術突破之一。
像QuantumScape這樣的公司則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他們研發固態鋰金屬電池,使用固體材料而不是易燃的液體電解質來實現充電和放電。
美國政府支持的阿貢國家實驗室的電池中心主任卡特·斯里尼瓦桑(Venkat Srinivasan)說:“這兩種技術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誰能實現大規模量產,占領市場,并證明他們制造的電池能滿足所有的應用指標。”
Group14的硅碳負極材料scc55▼
硅陽極的一個主要缺點是充電時硅會膨脹,從而降低電池壽命。Group14表示,通過使用納米工程操縱分子,它可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Group14的投資者包括SK材料公司和中國電池制造商新能源科技(Amperex Technology)。魯貝說,它正在進行一輪融資,以進一步擴張。
Group14與SK的合資企業正在韓國建立一個電池材料工廠。它在華盛頓州伍丁維爾(Woodinville)的總部附近也有一家材料廠,并正在那里建造第二家工廠,將于2023年初開始運營,以擴大硅碳復合材料的生產。它正計劃在美國建立第三家工廠,并在歐洲建立一家工廠。
奔馳、沃爾沃和吉利都成為了孚能科技的客戶,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已經向孚能科技注資,戴姆勒開發主管馬庫斯·舍費爾(Markus Schaefer)9月份表示,該公司正在考慮進一步深化這一合作關系。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