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科陸電子(002121,SZ)召開了2017年度業績網上說明會,董秘黃幼平透露稱,對于目前公司持有的光伏電站資產,會考慮逐步剝離。
記者注意到,科陸電子此前在2017年年報中提及,公司于報告期內出售了分宜縣陸輝光伏發電有限公司70MWp漁光互補光伏電站,計劃未來還將繼續出售光伏電站項目,將資源投入到儲能、
電池等其他核心業務中。
光伏業務不賺錢?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2014年,科陸電子董事長饒陸華在深圳高交會上表示,光伏行業政策明朗,地面電站、分布式電站等各領域政策將相繼落地,行業迎來了新的春天。2014年和未來幾年將加大投資力度,最近兩三年的目標是將公司光伏產能做到2GW,五年內做到5GW。
記者了解到,科陸電子于2013年進軍新能源并網發電運營領域,全資子公司深圳市科陸能源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陸能源)從事光伏項目的投資。根據科陸電子2017年年報,目前正在運營的光伏電站、風力電站總計約460MW(注:1GW=1000MW)。
數據顯示,科陸電子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43.76億元,同比增長38.40%,歸屬母公司凈利潤4.59億元,同比增長68.75%;其中子公司科陸能源2017年營收為3.82億元,凈利潤為1.05億元。令外界不解的是,2017年仍在賺錢的光伏業務,科陸電子卻考慮剝離出去。
科陸電子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運營光伏電站有幾年時間,光伏也是現金流比較好且賺錢的業務,考慮剝離出去是基于戰略上的調整。
“此外,不少中小股東反映我們公司報表負債比較高(2017年資產負債率為67.88%),是因為光伏行業是重資產,投入這么多年,我們也希望降低自己的負債,轉型做輕資產服務商,這是一個戰略方向調整”。上述科陸電子相關人士補充說道。
記者也注意到,由于科陸電子前期并購項目多,資本開支大導致費用上升較快。2017年管理費用5.71億元,同比增加1.6億元;財務費用3.26億元,同比增加0.8億元。
一位光伏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國內大量光伏電站運營商存在補貼延遲支付的情況,光伏補貼拖欠導致電站運營商資金緊張,持續發展能力受限。另外,從行業特征看,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大,回收周期長。投資現金為一次性支出,而電費收入將在未來電站運營的漫長周期內逐步收回,現金流出和流入并不匹配,客觀上增大了企業現金流負擔。
將戰略重心轉至儲能與電池
“今年公司重心逐漸轉向儲能和電池,以前投資者看我們財務報表只知道有單獨的新能源板塊,我們新能源其實包含儲能、新能源汽車、光伏,今年就可以看到報表上的變化,我們將儲能業務單獨拎出來,由此可見對儲能業務的重視。”科陸電子相關人士反復向記者強調。
數據顯示,2017年科陸電子儲能業務實現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222%,在營收中占比提升至11%。
去年10月,《關于促進儲能產業與技術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其指出,我國儲能技術總體上已經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基礎,并明確提出了產業發展目標:2020年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過渡,2025年實現規模化發展轉變,變為支撐未來電力體系的技術。
記者了解到,儲能目前有三大應用,即用戶側儲能、發電側輔助以及與可再生能源配套的儲能服務。前者利用峰谷價差實現套利和電費管理;發電側輔助則利用電池儲能系統響應快、控制精準的特性,在發電側為電網調峰、調頻、調壓、事故備用;后者與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進行配套,作為峰值電站參與調峰。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前述文件認可了我國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也稱儲能產業并沒有形成成熟可靠的商業模式,因此對于儲能產業的財政補貼并沒有制定具體方案。
“去年有多個省份修改了輔助服務的細則,尤其三北地區對調節電源的補貼比較高。年底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也下發了通知,允許儲能電站獨立參與或者與其他主體聯合參與輔助服務市場。通知也提到說儲能電站根據電力調度機構指令進入充電狀態的,按其提供充電調峰服務統計,對充電電量進行補償。”科陸電子相關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