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吉利汽車發布最新公告稱,公司并非吉利控股收購戴姆勒的訂約方,且就該收購而言并無與吉利控股合作。同時稱,公司不排除將來尋求與吉利控股及戴姆勒潛在合作機會的可能性
中國農歷新年剛過,中德汽車行業兩則重大新聞打破了平靜,兩個此前甚囂塵上的傳言,最終落地。
2月23日,先是中國長城汽車、寶馬中國公司先后發聲,宣布計劃成立合資公司,首先國產寶馬MINI純
電動車。
一天以后,2月24日,德國戴姆勒集團和中國吉利集團先后承認,吉利集團在二級市場購買戴姆勒9.69%的股份,成為第一股東。
然而整個春節都在忙碌的吉利掌門人李書福并沒有停下腳步。德國《明鏡周刊》最新消息,李書福2月26日以戴姆勒新晉大股東的身份,趕赴戴姆勒位于斯特加特的總部,拜訪戴姆勒高層,并于27日,與德國總理的經濟顧問進行會面。德國政府對此事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針對吉利購買戴姆勒股份,2月24日,一位吉利汽車前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高端化、全球化、全面提升創新能力與國際化經營能力。
上述高管特別強調,“吉利之所以選擇戴姆勒,主要是后者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產品系列最全、潛力最大、股東比較多而且股權分散。至于戴姆勒資源如何被吉利所用?短期來看還用不了,主要是戰略布局。長期來看,技術創新合作、合資都有可能。”
“其實,參考寶馬和長城的合資,不排除戴姆勒和吉利在中國建立一個新的合資公司。”2月26日,戴姆勒大中華區前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進入到另一個級別的平臺之后,雙方合作的可能性非常多。
面對合作的種種猜測。2月26日,吉利汽車發布最新公告稱,公司并非吉利控股收購戴姆勒的訂約方,且就該收購而言并無與吉利控股合作。同時稱,公司不排除將來尋求與吉利控股及戴姆勒潛在合作機會的可能性。
不可否認,吉利以很快的速度收購戴姆勒集團在二級市場的股份,的確是高速運作的成功案例。在中外媒體對于吉利與戴姆勒合作細節連篇累牘的關注之外,吉利與戴姆勒的未來更為值得關注。
這一案例是否涉及反壟斷調查、能否順利過關?吉利入股之后,二者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吉利與戴姆勒是否存在合資可能?會對雙方的合作伙伴以及整個汽車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一系列問題待解。
路透社2月25日消息稱,就此次股權并購,德國政府方面表示無論從競爭規則還是外商投資規則來說,都沒有對吉利股權收購采取措施的必要,其發言人表示,“由于投資的性質只是小額股份,沒有必要采取措施。”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吉利不需要獲得國內相關審批。2月26日,反壟斷專家、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鄧志松律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反壟斷審批是常規動作。理論上,這個交易如果涉及在中國和歐盟反壟斷申報,則需要履行法律程序后才能實施。”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并購都要進行反壟斷申報,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當交易構成一項經營者集中,且集中雙方上一年度在全球的營業額超過100億人民幣或者在中國的營業額相加超過20億人民幣,同時各自的營業額超過4億人民幣,都要進行申報。
“因為涉及到中國和歐洲兩個重要企業,歐洲是否做反壟斷申報要以當地政府的意見為準,中國方面則要以中國商務部的意見為準。”鄧志松進一步表示。
但無論如何,在成為世界級汽車制造商的路上,李書福和吉利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戴姆勒、吉利的聯盟效應
研究戴姆勒與吉利的未來,首先要清楚吉利投資戴姆勒的真實需求是什么?
從戴姆勒的角度看,實際上,由于股權分散,戴姆勒集團一直試圖尋找長期戰略投資人、有很強烈的穩定股權結構的需求。“與寶馬集團的匡特家族超過40%的股權相比,股權結構穩定可以抵御資本市場的波動,符合戴姆勒長期發展的利益。”上述戴姆勒前高管表示。
針對吉利投資戴姆勒,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分析家Max Warburton表示:“尚不清楚吉利需求何在和如何實現,但我們認為這是中國汽車更多參與歐洲汽車產業大舉動的一部分。在給歐洲汽車業帶來十年高增長和利潤后,中國想要回報,想要更直接地獲得技術、品牌和利潤。”
對于收購戴姆勒的目的,李書福的回答是:“我們必須刷新思維方式,與朋友和伙伴聯合,通過協同與分享來占領技術制高點。對戴姆勒的投資正是出于這種戰略思考。很高興能在戴姆勒未來發展道路上伴隨其成長,助力其成為電動出行和線上技術服務領域的佼佼者。”
據路透社和德國《圖片報》的報道,吉利的這一舉動是想得到戴姆勒的電動車
電池技術,并與戴姆勒在武漢建立電動車合資企業或是形成戰略同盟,以對抗蘋果、谷歌和亞馬遜,合作將在自動駕駛和網聯汽車上展開。
從吉利的角度來看,吉利想變成世界級的企業還有距離,但從產量來講,吉利目前年產量只有一百多萬臺,還遠達不到世界前十名。要從本土企業變成世界級企業,無論從量上還是技術上,都需要有所突破,戴姆勒或許能在這方面為它提供助力。
國際上流行的入股是以聯盟的模式,如雷諾與日產互相持股,形成聯盟,交叉持股。若按照這種模式,入股戴姆勒是第一步,未來戴姆勒或許會入股吉利,交叉持股,形成聯盟,拿出一兩款平臺來開發產品。
不排除合資生產電動車
在吉利收購戴姆勒9.69%股份消息爆出的第二天,2月25日,北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戴姆勒股份計劃共同投資超過人民幣119億元(約合15億歐元),打造雙方合資企業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新的豪華車生產基地。擴大梅賽德斯-奔馳乘用車的本土生產規模,以滿足未來中國市場的需求。
這或許是戴姆勒安撫合作伙伴的一劑定心丸。但吉利入股戴姆勒后,合作將在哪些方面值得關注。
“戴姆勒在國內有四條合作戰線,一是北汽奔馳,二是比亞迪,三是福汽奔馳,四是北汽新能源。從這四條線講,無論是應對雙積分政策還是產能的挑戰,戴姆勒都不缺資源。戴姆勒并沒有現實需求去找另一個合作伙伴。”26日,一位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
不可否認,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比亞迪、北汽、吉利分別排前三位,比亞迪和北汽也不希望奔馳技術、品牌、設計流入外部,形成市場競爭。如戴姆勒和吉利建立合資企業,現有兩家合作伙伴是不會同意的。
“戴姆勒EQ電動車剛剛起步,現有的合作伙伴足以支撐這兩年的成長,和吉利的合作應該是出于長遠考慮。”上述分析師表示。
但在電動車領域的合作上,吉利的訴求很大。該分析師認為,吉利雖然電動車量不少,但除正在發力的帝豪以外,很多都是知豆、康迪等“小車”的貢獻。
帝豪也只是中端、A級車產品。在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趨勢情況下,吉利可能需要在電動車技術方面比沃爾沃積累更足的合作伙伴來實現品牌提升,而通過與戴姆勒的合作,吉利可以迅速切入電動車領域。
但依然不可否認,戴姆勒與吉利的合作的確具有想象空間。“吉利目前向上的勢頭,以及作為民營企業,更加靈活的機制,不失為好的合作伙伴。”上述戴姆勒前高管表示,當然中國政府在新能源合資方面政策的開放,也是重要的合資前提。
李書福能否進入監事會?
確切地說,吉利與戴姆勒的合作如何展開,李書福進入戴姆勒監事會是第一步。但這并不容易,因為德國輿論已經存在反對聲音。據了解,德國的上市公司采取監事會+管理委員會的二元管理結構,監事會不參與公司具體日常管理。監事會和董事會成員不能交叉任職。監事會一般由分別代表股東及雇員的監事組成,股東大會只選舉監事會中的股東代表。
理論上看,作為大股東的李書福,有很大可能進入戴姆勒監事會。德國采用大監事會、小董事會(即管理委員會)的模式,監事會有任免董事會成員并決定董事報酬的權力,雖然不參與具體管理,但也對董事會擁有一定的領導權,董事會實為公司的經營執行機關。
“下一步如何合作關鍵取決于吉利是否能在董事會或監事會里取得席位,如果按照李書福所言,要助力戴姆勒成為電動出行和線上技術服務領域的佼佼者,一定要取得席位,才能幫它在具體運營層面取得突破,只是通過股東大會的形式,則無法對戴姆勒日常業務產生太大影響。”上述分析師認為。
但是,不到10%的股份,可能讓吉利處于具有決策權的邊緣,通常來說會跟機構來談,形成一個支持它的松散聯盟,然后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在取得董事會席位后,關鍵在于能不能跟機構投資者聯合起來,就像德國政府一樣“聯合組閣”,這樣下一步運營層面會容易得多。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