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視察了位于湖州市長興縣的天能集團。他興致勃勃地試騎了配置天能
電池的電動自行車,并勉勵天能努力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從數量、規模的粗放擴張向高質、高效集約轉型。
13年過去了,天能集團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不僅成為中國綠色能源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更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發展循環經濟的行業引領者。
工廠如花園
走進天能集團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滿目青翠讓人感覺這里不是工廠,而是花園。在綠色植物和假山環繞的污水處理池里,一群鯉魚在歡快地嬉戲。產業園有關負責人尹明成自信地說:“澆花養魚的水是經污水處理過的工業用水,達到了國家二級城市用水標準,重復利用率達100%。”
在天能的企業展廳,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一件件實物見證了天能轉型升級和當地蓄電池行業鳳凰涅槃的歷程。長興縣鉛蓄電池企業高峰時期達到175家,行業高速發展的背后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落后的生產工藝帶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廢舊鉛蓄電池更是環境污染的“定時炸彈”……鉛蓄電池行業一度讓人談“鉛”色變。
在天能電源材料公司的車間里,操作工操控著智能化的抓斗,將滿斗的廢舊電池轉移到粉碎機進行下一步處理;主控室內的工人在屏幕上操控著從意大利引進的鉛蓄電池回收生產線。通過采用全濕法密閉生產,整個過程全自動化,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蓄電池拆解造成的污染及繁重的體力勞動,每天有400多噸的廢舊電池在這里“粉身碎骨”“脫胎重生”。
廢舊鉛蓄電池的再回收和再利用更是一個全球棘手的問題。再回收,需要巨資投入;再利用,又存在技術上的障礙。“兩難”面前,天能的決策者義無反顧做出選擇:攻克技術難關,發展循環經濟,力求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魔環”誕生記
穿梭在車間巨大的裝備間,記者看到的如同一個“魔環”:入庫、破碎、水力分選、脫硫、壓濾、結晶、熔煉、精煉、合金……10多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形成長長的循環鏈,讓人嘆為觀止。
2009年夏天,天能從意大利引進了代表國際蓄電池資源回收再生利用技術領先水平的全自動機械破碎設備和水力分選工藝技術設備,經過4年“臥薪嘗膽”終于完成了設備調試和技術革新。
“從生產制造到回收處理、再生冶煉,最后回到生產,我們打造了一個閉環式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說,當前鉛污染防治重心已由生產環節轉移到再生鉛環節,天能對此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破題,形成一個“閉環”經濟,改變了鉛蓄電池產業的發展之路。
“由于從廢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鉛不需要像原生鉛那樣采礦、選礦,因此成本、能耗、排放得以大幅降低。”指著公司走廊的工業流程介紹圖,天能電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辦高級工程師婁可柏說。設備和工藝是從意大利引進的,但結合了天能自主創新的純氧助燃、精煉保銻、專利合金配制、廢煙氣處理等技術,提取再生鉛的生產成本比原生鉛低38%,能耗僅為原生鉛的25.1%。相比傳統的原生鉛生產方式,每生產一噸再生鉛可節約1360公斤標煤,節約208噸水,減少固體廢物98.7噸,減排二氧化硫0.66噸。目前,廢舊電池金屬回收率可達99%以上,塑料回收率達99%,殘酸回收率達10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98%,處理過的水可以用來澆花養魚,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變廢為寶。
廢舊電池以舊換新
目前,在天能遍布全國的50萬家門店里,都可以以舊換新。消費者拿著廢舊電池,以折價的形式來補差價換取新的電池。通過這樣的方法,天能最大限度回收了社會上的廢舊電池,進行回收再利用,延伸了綠色循環的產業鏈。
作為國內領先的綠色動力能源制造商,天能集團用實踐證明了綠色發展是更加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越美麗,企業越掙錢。“我們仰望同一片星空,腳踏同一片大地,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張天任經常告誡集團全體員工,“天能不能辜負習總書記的殷切希望,要永遠守望綠色發展之路,不改初心。”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