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韓國媒體《今日財經》發表文章稱,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產能上擁有不動搖的“獨占鰲頭”地位。中國在代表電池電芯生產能力的GWh中所占份額為77%。這也是美國打出《通脹削減法案》(IRA)這張緊急牌的背景。韓國的電動汽車電池產能為15GWh,占有率僅為1%。韓國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有LG能源解決方案、SK One、三星SDI等。
全球數據信息公司Visual Capitalist 表示,中國獨占鰲頭的地位將持續到2027年。由于美國實行《通脹削減法案》,中國的占有率將逐漸下降。據預測,世界鋰離子生產能力在今后5年內將增加8倍左右。
中國擁有近900GWh的電池生產設施,占全球制造容量的77%。全球10大電池制造商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中國在電池市場占據優勢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電動汽車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從金屬開采到電動汽車生產。截至2021年,中國電動汽車的普及非常活躍,占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52%。
波蘭位居第二,產能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此外,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正在波蘭的弗羅茨瓦夫附近建設工廠,這是歐洲最大規模,也是世界最大規模的電池工廠。總體而言,歐洲國家在2022年占全球電池制造能力的14%。
可以說,至少在電池領域,全世界實際上都必須依賴中國。美國也是鋰離子發電大國之一,去年在中西部和南部已經啟動了八家電池工廠。
預計5年后中國的占有率將降至69%,下降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美國和德國的占有率預計將分別翻一番,達到10%和6%。
美國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電池生產設施增加10倍以上,搶奪電池產能。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電動汽車稅額減免主要內容是,對用國產材料制造的電動汽車進行補償,以獎勵電池制造。除了福特、通用汽車外,豐田、SK On、LG能源解決方案等亞洲企業最近幾個月也宣布了對美國電池制造的投資計劃。
歐洲將在2027年擁有電池生產排名前10的國家中的6個。歐洲現在和未來的電池工廠有德國的大眾、中國的寧德時代、韓國的SK On等國內外企業的混合體。
盡管如此,撇開北美和歐洲的增長勢頭,中國獨占鰲頭的表現是無與倫比的。電池制造很重要,但只是拼圖中的一塊。鋰、電解質、隔膜、正極、負極等構成電池的大部分部件和金屬主要來自中國。因此,對抗中國的高市場支配力需要相當大的費用。據彭博社報道,到2030年,美國和歐洲必須分別承擔870億美元和1020億美元的投資,才能以完整的本地供應鏈滿足自身電池需求。
(責任編輯:子蕊)
3月中國動力電池月度數據發布:裝車量27.8GWh,同比增29.7%2023-04-12 11:19
|
乘聯會:磷酸鐵鋰電池2022年中國市場份額達55.6% 鈉電池成本優勢顯著2023-01-31 10:17
|
強化閉環生態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攜手江蘇華友拓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2023-01-16 11:14
|
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310萬輛 呈高速增長態勢2023-01-12 15:03
|
2022年1-4月中國蓄電池進口數據統計分析2022-06-07 11:01
|
三元鋰電池擠壓損傷試驗研究2021-06-01 11:37
|
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開發基礎解析2021-02-27 13:00
|
2020年中國電動船舶用鋰電池出貨量達75.6MWh2021-01-15 22:33
|
影響電動汽車電池間隙填充物可返修性的三個因素2020-10-25 15:54
|
動力電池8月裝車量同比增48.3%2020-09-11 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