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礦資本(600390,SH)發布《關于出售資產暨關聯交易的公告》,公告稱擬向中國五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礦股份”)、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長沙礦冶院”)、五礦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五礦創投”)或其全資子公司(尚在設立中)轉讓旗下的7大塊資產。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五礦資本出售的一些新能源資產業績優秀,公告顯示,長遠鋰科、金馳材料2017上半年的凈利潤已超去年全年。
對此,有投資者在網絡平臺質疑,“無法理解”五礦資本轉讓“這么好的優質資產”。
隨后,記者也以投資者身份致電五礦資本了解情況。五礦資本董秘李淼稱,“
電池材料今年和上年盈利比較高,主要是來自于去年底采購的一批低價原材料。低價原材料消耗完后,下半年鋰電的盈利就會慢慢回歸正常。鋰電這個行業整體確實還不錯,但是對于我們完成資產重組后,如果再涉足錳和鋰
電池這塊的話,行業跨度就太大了,上市公司的主業一般比較專一,而且從五礦集團整體來講,重點是把上市公司的非金融資產剝離,以后就只存在金融資產。”
兩資產上半年盈利超去年全年
對于前面提及的長遠鋰科,公開資料顯示,長遠鋰科是生產鋰離子電池用正極材料鈷酸鋰(LiCoO2)和三元復合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
縱觀長遠鋰科的歷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作為此次交易對手方之一的長沙礦冶院從開始便參與其中,時隔3年,再次接手。長遠鋰科最開始由長沙礦冶院和鋰科技(開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鋰科技”)共同出資設立,注冊資本為600萬美元,其中長沙礦冶院持股64%,鋰科技持股36%。
2004年8月24日,鋰科技將所持20%股份轉讓給長沙礦冶院,其余16%股份以50萬美元轉讓給長沙礦冶院控股的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瑞科技”,現為“五礦資本”);2013年12月19日,長沙礦冶院將其持有的35%股權轉讓給金瑞科技;2014年12月8日,長沙礦冶院又將長遠鋰科49%的股權轉讓給金瑞科技,此后,長遠鋰科為金瑞科技全資子公司。
五礦資本披露的關聯交易公告顯示,長遠鋰科此次的交易價格和評估價格均為1.325億元,評估基準日為2016年12月31日。不過五礦資本披露的一份審計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長遠鋰科的凈利潤便已超2016全年,達4270.22萬元,而2016年凈利潤為2994.80萬元。評估報告顯示,2013年~2015年長遠鋰科的凈利潤分別為251.97萬元、648.77萬元、-791.31萬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長遠鋰科的凈資產呈現逐年攀升之勢,2013年~2017年上半年的凈資產分別為123.84萬元、772.61萬元、-18.71萬元、2976.09萬元、7246.31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售的幾塊資產中,長遠鋰科并不是唯一一個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就超去年全年的資產,金馳材料也是如此,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主營業務為新型能源材料、金屬材料、化工材料(不含危險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和銷售,與此次出售的另一筆資產五礦資本新材料事業部本部相關資產及負債的業務范圍基本相同。
五礦資本披露的審計報告顯示,金馳材料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為3482.35萬元,去年為2643.58萬元,此外,評估報告顯示,金馳材料2014年、2015年尚處于虧損中,分別為-332.81萬元、-1203.41萬元,即2016年方扭虧為盈。在凈資產方面,金馳材料也處于連年增長中,2014至2017上半年的凈資產分別為4529.07萬元、33254.81萬元、35898.38萬元、39232.56萬元,而此次交易的評估價值為39443.06萬元,評估報告顯示,此次評估基準日為2016年12月31日。
在此次資產出售中,五礦資本新材料事業部本部相關資產及負債部分轉讓價格占比最大,占總轉讓價格的43%,公告公布的評估價格和交易價格均為63330.52萬元,評估基準日為2016年12月31日,該部2017上半年的凈資產為76690.32萬元,凈利潤為3610.71萬元。
投資者質疑為何剝離優質資產
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年報中,五礦資本曾在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中表述,隨著新增產能的逐步釋放和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得到市場認可,公司電池材料產業在2016年繼續大幅增長,真正成為公司的支柱產業和主要利潤來源。
對于此番出售鋰電資產,不少投資者在股吧、雪球等平臺對出售新能源資產表示質疑。10月9日,一位名為“青花瓷7k9o0p”的投資者在股吧上評論稱:“現在鋰電行情非常好,鋰電龍頭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的行情大家也都知道,未來肯定還會有大行情,鋰電也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動力,可以說行情機會非常大,但是就是這么好的優質資產,五礦資本居然把這些鋰電的資產剝離,賣給大股東,這就讓人無法理解。”
另一位名為“電掃洛陽川”的網友在雪球上對《五礦資本擬14.6億剝離多項業務 聚焦金融主業》的新聞評論道“這么好的資產賣這么便宜”。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致電五礦資本,五礦資本董秘李淼稱,“首先賣出資產都經過資產評估和審計,這個變賣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說是非金融資產整體的剝離,不是單獨把鋰電池資產賣出,是整體剝離,鋰電資產的規模比較小,不足以支撐上市公司業績。”
而對于近期盈利比較高的問題,李淼表示,盈利是因為鋰電兩個募投項目開始發揮效應,電池材料今年和上年盈利比較高,主要是來自于五礦資本去年底采購的一批低價原材料,低價原材料消耗完后,下半年鋰電的盈利就會慢慢回歸正常。
不過李淼也稱,“鋰電這個行業整體確實還不錯,但是完成資產重組后,如果再涉足錳和鋰電池這塊的話,行業跨度就太大了,如果一個上市公司搞兩個很大的行業,實際上會互相影響,上市公司的主業一般都比較專一,而且從五礦集團整體來講,重點是把上市公司的非金融資產剝離,以后就只存在金融資產。”
“大家應該都有這個預期,從重組完的上市公司來講,非金融資產的收入,特別是利潤不到上市公司的10%了,占比是很低的。”李淼進一步表示。
記者近日欲再次采訪五礦資本了解進一步情況,但多次撥打董秘電話均處于無人接聽狀態,同時記者向該公司郵箱發送采訪函,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復。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