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啟動編制,這是我國首次制訂跨省跨區域的氫能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鑒于氫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意義非凡,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作為《規劃》編制工作的幕后推動者,他就此進行了深入解讀和剖析。
推動區域聯合統籌規劃
中國電力報:此次《規劃》緣何鎖定長三角地區作為先行先試區,該區域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有哪些?
張進華:這是對長三角地區技術基礎、產業化基礎以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氫資源供給等條件綜合權衡的結果。以上海為例,其氫燃料
電池技術研發在全國首屈一指。高校方面,同濟大學很早就著手開展氫燃料
電池相關的技術攻關,基礎扎實;企業層面,上汽是整車企業當中做燃料電池最早、投入最大的,并且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公司,在車用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開發方面頗具實力。此外,上海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方面也作出很好的表率,從公交車、物流車到乘用車,都有一定的產品投放市場。在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生產方面,上海也是相關企業集聚度較高的地區之一。
當然,除上海外,江蘇省蘇州、南通、如皋等城市紛紛出臺了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如皋還將氫能產業作為當地主導產業之一,發展特色經濟。無錫、鹽城等也在積極部署燃料電池的研發、產業化和示范。
另一方面,從氫資源供給來看,長三角地區優勢明顯。目前國內最可靠、經濟的氫來源是工業副產氫,寶鋼等企業在煉鋼過程中所產生的氫資源,只需做簡單的分離凈化,便可直接用作汽車燃料。此外,鹽城的風電、光伏產業規模較大,也可通過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為氫資源的供給提供了清潔路徑。
總的來看,上述優勢均為長三角地區建設氫走廊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需要指出的是,氫燃料電池大規模發展的前提是在一定區域內形成應用環境,否則會影響用戶使用的積極性。在此背景下,從學會的角度出發,我們希望推動區域的聯合,統籌規劃,以長三角地區高速公路網絡為紐帶,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經濟帶。
中國電力報:《規劃》編制的發展規模和目標有何考量?請您介紹下整體的發展思路。
張進華:《規劃》首先考慮在上海—南通—鹽城、上海—蘇州—無錫等幾條線上的基礎設施同步協調,具體規模還是以各城市當前提出的設想為準,走廊建設目標是形成區域應用環境。整體的發展思路是,先串聯沿線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較好的重要城市,有效建成氫高速網絡,形成閉環走廊;然后聚焦整個產業,從長三角整個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推動長三角地區氫燃料電池協同發展,包括相應基礎設施的布局、氫資源供給、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等,助力我國能源轉型和技術創新,同時也可為未來氫基礎設施的規模化發展積累經驗。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三條技術路線互為補充
中國電力報:《規劃》的編制,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燃料電池技術普及。在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應用上,一直存在插電式、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應怎樣看待三者之間的關系?
張進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三者是協同和補充的關系,并非替代關系。目前出臺的 《中國制造202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在新能源汽車的定義上均涵蓋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三類。三者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只是因為技術發展階段不同,可能早期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發展相對快一點。按照純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當前的進展狀況,其更適合市內、短途、小型化的車輛;而燃料電池的續航里程長、加氫速度快等特性,決定了其在重載、長距離、大型化的車輛中一定會有重要應用。不同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各自適合不同的領域。
此外,在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及配套基礎設施時,也應充分考慮與電動汽車的互補性。可以這樣理解,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三類汽車協調同步發展,能夠驅動汽車動力化轉型做得更好,產品覆蓋范圍、應用范圍更廣。
中國電力報:據了解,在《規劃》基礎上,“長三角氫經濟一體化”的規劃也將隨后展開。您認為能源互聯網與氫經濟間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張進華:氫能是未來清潔低碳能源系統的核心之一,氫經濟是能源以氫為媒介的一種經濟結構。預計氫燃料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很有可能率先在交通領域實現。屆時,通過氫燃料電池,可將交通工具變成能源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單單是一個能源消費者,在特定情況下,還會轉變成能源提供者。毫無疑問,這也將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讓整個能源和交通系統都更加高效、智能,對儲能產業也必將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
推廣過程應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
中國電力報:對于我國氫燃料電池的發展,您有何具體建議?
張進華:第一,技術創新。從全球來看,當前氫燃料電池技術基本成熟,但我國只具備一定技術基礎,跟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技術持續創新和突破是推動氫燃料電池技術進入市場的核心驅動力。第二,完善相關標準政策法規。當下我國制氫、儲氫、加注等方面的法規仍然滯后。第三,出臺具體的財政補貼和激勵政策,鼓勵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第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氫站的建設規劃、標準等應出臺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以便于地方執行。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推動氫燃料電池發展要以示范總結為基礎,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前期應在有資源優勢和應用需求的區域優先開展系統示范,探索經驗和模式。等時機成熟后,再向更大的范圍拓展。對于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認識要客觀,這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階段,并不是“風口”。特別對地方而言,應結合自身條件綜合研判是否上馬項目。切忌“一窩蜂”,全面開花,這樣會造成巨大社會資源的浪費。
中國電力報:在全球發展氫燃料電池的浪潮中,您如何看待中國的定位?
張進華:由于市場非常廣闊,氫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中國應是當之無愧的風向標。中國選擇什么樣的電動化轉型道路,對全球都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另外,中國交通領域能源轉型需求大,“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快大型、重載貨運車輛的轉型,這也恰好給氫燃料汽車開辟了一方“大展拳腳”的天地。
另一方面,無論中央還是地方,中國對于新能源汽車推廣的財稅政策強度大。這些都決定了中國氫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一定是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在此過程中,還將帶動全球技術投入、產業化投入進一步加強。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