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深入發展,未來汽車將不再只是單純滿足出行的交通工具,它會成為連接外部世界新的一極。這也必將引領大眾改變出行的觀念和需求,也需要汽車制造商們的汽車設計和造型方面適應這種變化,從而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近日,在全球汽車論壇“汽車設計和造型:電動汽車、智能汽車和新的出行概念如何改變汽車設計和造型的作用”專題研討中,長安汽車造型設計院副院長李亞蘭、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設計總監陳群一以及Abraxas汽車有限公司(英國)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Shashikant Vaidyanathan等幾位嘉賓,就上述話題相互溝通、各抒己見。
李亞蘭:用場景化的設計方法由內至外地設計汽車
李亞蘭認為,汽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汽車安全與操控技術的研發,在空間和舒適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汽車至今仍然只是一個代步的工業機器。如今一場翻天覆地的新變革已經到來,汽車行業正處于這場風暴的中心,新能源、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以及共享出行生態鏈的重構,顛覆了消費者對傳統汽車的訴求。
【長安汽車造型設計院副院長 李亞蘭】
李亞蘭指出,消費者將更加關注汽車乘坐的舒適型和功能的完善,在大數據時代的“原住民”將不再滿足于汽車的造型和功能,更在于汽車這個移動的私人空間能否為他們帶來智享出行的極致體驗。
在李亞蘭看來,未來的智能汽車將更像一個大體量的智能手機,囊括了手機的所有功能,但又不僅僅如此,還擁有手機所沒有的移動出行功能。
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各類電子產品的交互體驗得到了優化,越來越多的功能被運用到車載系統中,用戶可以自由切換、選擇最快捷的控制方式。而未來智能技術不僅運用到人機交互的界面上,還會滲透到汽車的內飾和外飾設計中,成為汽車有情感、可移動、有溫度的智能駕艙。
李亞蘭認為,智能汽車將來還能將用戶的各類需求整合起來,人可以停留在移動的生活空間里。而這個移動空間不僅會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更會牽動整個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改變。
同時,她表示,未來的汽車設計將不再只是簡單的技術拼湊和造型的設計,而是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用場景化的設計方法由內至外地運用設計思維、平衡復雜的功能,從而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和情感體驗。
陳群一:“汽車后時代”要學會“拼圖”
在陳群一看來,現在汽車的屬性不再是單一的從A點到B點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了一個移動的平臺,囊括了移動的娛樂、移動的支付、移動的社交等。
【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設計總監 陳群一】
對于造車新勢力,陳群一表示,它們擁有一定的技術,但也面臨很多挑戰,最大的挑戰是汽車行業不是一個快產業,是一個不斷學習積累的漫長過程。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動,包括開放合資股比、降低關稅等都已經把中國的保護壁壘逐步打掉,企業將不得不面對來自全球最激烈的競爭。
陳群一建議,在“汽車后時代”,無論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應該發揮自己的拼圖作用,不要想著自己去做大而全的企業,而是拿出自己最擅長的地方與別人合作,去與別人“拼圖”。
Shashikant Vaidyanathan:輕量化為車型設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汽車技術發展的趨勢和越來越嚴格的油耗排放法規,決定了電動化已是汽車不可逆轉的潮流。而且,汽車電動化不僅僅在于其自身能源結構的改變,同時只有在汽車電動化之后,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才有了實現的可能,也就更有可能對現有汽車產業、市場格局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Abraxas汽車有限公司(英國)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Shashikant Vaidyanathan】
Shashikant Vaidyanathan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成本越來越能夠跟汽油車相比了,所有的因素正在驅動未來汽車的設計創新和演進。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輕量化技術、3D打印技術、
電池技術以及網聯汽車。
在輕量化方面,塑料復合材料的使用將會實現更好地輕量化,降低能量消耗。具體到
電動車,能夠提高它的續航里程,并且能夠實現功能的集成,汽車的組裝將更加簡便,能夠減少組裝的成本。這些復合材料是非常穩健的,并且能夠提高更大的自由設計度。
Shashikant Vaidyanathan認為,一旦3D打印運用到實際中,未來的汽車制造效率將會越來越高、越來越輕量化。對于消費者來說,零部件尺寸、重量方面的降低,會使得內飾空間增大,提高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和性能。對OEM廠商來說,能夠使得汽車的形狀、設計得到創新,并且能夠帶來其他積極的影響。比如,提高車輛的功能,提供更多美學角度的享受。
未來的汽車設計,車體的特點將是什么呢?Shashikant Vaidyanathan指出,制造商將越來越多地使用塑料部件,內飾部件、中控臺、儀表盤都能夠實現數字化。燈光概念的集成創新,將使得車身尺寸得到調整,空氣動力學的優化在提高電動車的性能方面發揮著作用。
從全球市場來看,影響電動汽車發展的最大挑戰是,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還普遍較低。消費者不接受電動汽車的首要原因是成本偏高,目前電動汽車成本約50%是電池。電池成本居高不下,讓電動汽車的價格劣勢難以改觀。Shashikant Vaidyanathan表示,從2007-2017年十年間,電池的價格每年降低了8%,電池會越來越好,價格會不斷下降。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