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告訴《英才》記者:“發展新能源是中國以及全球汽車行業的大勢所趨、必經之路。吉利控股集團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新能源汽車是吉利未來經營的重點,并在持續地探索多種新能源的可能行。未來將繼續推進技術升級,加快從傳統汽車企業向新能源汽車企業轉型。”
兩條腿走路
《英才》:吉利堅持走出去戰略,開展海外收購,未來吉利如何發揮海外企業的各自優勢形成聯動效應?
李書福:海外并購中我們收獲了寶貴的走出去引進來的經驗,改變了以往中國企業用資本換技術的舊有模式,我們走出了用技術、資本換市場的新路徑,也有助于我們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繼續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企業的階段性發展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發展策略,實現企業并購和內生增長兩條腿走路的快速發展路徑。
例如,集團于2010年并購了有著深厚技術實力并且在世界上享有聲譽汽車企業沃爾沃汽車,獲得了技術和品牌;隨著吉利控股集團本身的發展,我們之后又于2013年收購了倫敦出租車(現改名為倫敦電動汽車公司),實現了進一步的全球拓張;去年,我們還收購了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用技術換市場。
為了主動抓住機遇,我們必須刷新思維方式,與朋友和伙伴聯合,通過協同與分享來占領技術制高點。對于戴姆勒的投資正是出于這種戰略思考。
另外,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們在集團層面整合全球的資源,增強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能力,成為了一個源自中國、面向全球的國際化企業。通過對沃爾沃汽車、倫敦電動汽車、寶騰和蓮花等的收購,不僅擴大了企業的產品類型、提升了技術研發、拓展了國際市場,使吉利控股集團更為成熟、更有自信且更具未來視野。
未來,吉利控股集團還加強集團內部海內外子公司間的協同效應,為世界各個市場的消費者提供安全、智能、環保的高品質汽車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不斷升級的駕乘體驗和出行服務。
《英才》:對于并購而言,企業文化的融合往往是比較困難的,你如何看待并解決這一問題?
李書福:吉利正在盡自己最大努力建立全球型企業文化。全球型企業文化是一種超越國界、宗教信仰、語言和本土文化等因素的全新企業文化和價值理念,其核心特點是尊重、包容與融合,最終目標是達到合作共贏和實現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成功。
我認為要使企業真正成為一家全球型的企業,首先必須要解決今天企業所面臨的跨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其次,全球型企業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本土化和全球化這兩個特征的結合,更好的推動本土化發展,就是更好的建設全球型企業。
重塑價值主張
《英才》:你如何看待“造車新勢力”對傳統汽車產業的“顛覆”?
李書福:現在的汽車行業大致可以分三類參與者,一種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造車新勢力”,即新興的科技和互聯網造車新勢力;一種是積極尋求改變的汽車企業;還有一種就是依然比較傳統的車企。
汽車行業必須思考如何協作與創新的新路徑。所有行業參與者都需要在這一新環境中,仔細思考并重新定位新的價值主張。
我們傳統汽車行業的從業者必須改變單打獨斗的思維,更多的公司需要協作開發未來技術和通用的系統,才有可能更好布局未來,這其實也是關系到我們生死存亡的問題。
《英才》:隨著補貼政策的退坡,怎樣的新能源汽車才能在競爭中存活并且壯大?
李書福:我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機遇非凡,必將呈現更加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但還需要更緊密的行業合作和更完善的政策支持。
此外,我是相信價值創造論的,我認為新能源汽車如果要在競爭中存活并壯大,也應該遵循這一理念。就是說所有的產品應該回歸于它原本的價格, 產品賣的太貴, 就會失去產品力或競爭力。
生產新能源汽車企業應該努力在一定的范圍內將成本降低來提高競爭力。同時也需做全方面考量,從低端到中高端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產業與價值鏈。包括新能源車在內,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價格要低,質量要高,這樣才能讓用戶擁有獲得感,也就是所謂的產品價值。
《英才》:你能想象未來的汽車是什么樣的形態?
李書福:未來汽車一定會電動化、智能化,一定會成為智能空間、移動終端,一定會幫助人們解決更多的困難和問題,一定會垂直起降,自由飛行在江河山川,城市鄉村,一定會成為主人的秘書、保鏢,為主人賺錢,幫主人消費,逗主人高興,與主人聊天,幫助主人增長知識,一定會自己去清洗、保養等。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累積基礎數據,不斷實踐總結與優化系統。
步入成熟期
《英才》:你如何看待未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
李書福:我們認為未來汽車市場將從成長期步入成熟發展期,市場增速保持平穩,但競爭加劇,有強大技術優勢、品牌效應并領先行業革新的汽車廠商將有更強的競爭力。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中國乘用車2018年的銷量將達2980萬輛左右。未來3—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保持中低速增長態勢,預計增長率為5%左右;到2020年將達3200萬輛左右,到2025年預計超過3500萬輛,未來可能達到4200萬的量級。這主要由于一、二線城市市場增速明顯放緩,以及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
目前中國發達地區、大城市的公共交通體系相對完善,且私家車普及達到較高水平;而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則不然。因此,三線城市是未來市場的重心,四線以下城市消費者購車需求處于加速釋放階段;東部區域市場增速放緩,西部地區消費潛力逐步釋放。
《英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國家汽車市場,但與成熟的汽車市場相比,還有著怎樣的差距?
李書福:中國汽車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有序的發展階段,國產品牌在市場上也越來越有競爭力。這來自于中國制造越來越強的創新能力,來自于我們技術進步的能力,以及我們對今后的產品規劃、技術路線。
中國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提升,雖然市場上現在還是外國的品牌占很大比例。中國汽車品牌現在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技術水準也不能同日而語,我相信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一定會不斷地提升。
作為制造業的重要領域之一,我國汽車行業現在還存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發展亟待優化等問題,需要積極實施智能制造,發展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從而加快和加深產業的轉型升級。
并且,中國汽車企業應該承擔起重要責任,打造出足夠的競爭力,抓住時代機遇,積極應對未來挑戰。企業應該堅持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沿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中國汽車行業的參與者還必須要凝聚力量,堅定信念把各種所有制力量充分融合起來,更好地打開新局。
《英才》:你認為未來促進汽車產業增長的因素將有哪些?
李書福:汽車行業正在發生劇變,我認為,中國汽車企業要占領制高點,一是需要超越國界考慮問題;二是需要積極探索廣泛聯合的可能性。
我們要大力發展數字科技,持續推動線上能力的形成,汽車產業的未來屬于智能數字科技,與地面靈活執行的有機一體化產業,其商業模式也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中國汽車工業必須加快轉型步伐,早日形成靈活高效、豐富穩健的在線服務能力,為用戶提供跨時代的消費體驗,未來汽車就是高度智能化的輪式移動空間機器人,我們的一切努力都在迎接這一天的到來。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