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進入到汽車行業開始,君聯資本已經在汽車大產業里投資了將近15年。在這個根據地里,除了汽車后市場、現代服務領域投資過的神州租車、易車網、神州優車、優信拍等公司,君聯的團隊正在經歷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到無人化的過程。
“對汽車電動化的投資5年之內就能見分曉。”近日,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李家慶在接受包括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說。
創業者和投資人應該站在產業發展最前端,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在產業形勢尚未明朗時就應該提前布局,占據一席之地,否則就會喪失掉最佳搶位時機。
從
電池設備、材料開始布局,到后來的鋰
電池廠商,電動整車廠商,輔助駕駛、無人駕駛技術公司,君聯資本在汽車行業的布局逐步推進。在談到未來5年的投資重點時,李家慶稱一旦電動汽車大規模投入市場,充電、用車、芯片傳感器進口替代等等問題就會隨之而來,每次的技術迭代出現都會有新的玩家出現。這將是未來3~5年君聯資本關注的重點。
產業地圖、時間、地域
李家慶認為,五年之內,今天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投資就見分曉。但是最終局面是由傳統車廠主導,新型車廠主導,或者說兩方合資,現在形勢還不明朗。
他對記者分析到,一個產業剛剛開始時,利潤都在上游,做整車的利潤薄。隨著下游的規模起來,品牌效應越來越強,價值鏈就會向整車傾斜。今天的電動整車廠也是如此,現在還沒有任何的車廠有強的談判能力。不過,等市場上的整車達到一定規模后,車廠的利潤肯定會起來,再往后,利潤也可能向運營商傾斜。
傳統的汽車行業是以OEM(代工)為支點的生態體系,整個產業鏈的運轉都是圍繞OEM的時間表。君聯資本執行董事范奇暉認為,在無人駕駛技術出現之后,將演變出以無人駕駛技術公司為支點的新的行業生態體系,它不依賴傳統整車廠的生產時間表。
汽車產業的變革已經到了臨界點。對于早期投資機構來說,怎么把握投資機會?君聯資本的做法是,繪制一張產業地圖,把地圖上的產業一層一層剝離開來,根據地圖上不同環節爆發的時間點,再去提前安排做系統化投資。
“先投誰再投誰很重要。如果你在五年前去投拜騰汽車、蔚來汽車就是太早了,但是投電池生產設備就正好。”李家慶說道。
君聯執行董事葛新宇介紹,在工業轉型的過程中,君聯很早就在設備領域布局,一個產業要發展,裝備一定要先上來。“就像在美國西部挖金的產業鏈上,賣得最好的就是鐵鍬和牛仔褲。”在這一領域上,君聯資本投資的先導智能、璞泰來等公司已經上市。
除了產業地圖、投資時間,君聯資本還有一個“地域打法”,當時投資裝備制造采用的就是地域打法,在裝備制造業發展得比較好的區域去看,比如長三角。
在選人方面,葛新宇說,我們希望投到的創業者是“老法師”,技術上能做到細分行業第一名,還能做到不斷的把技術積累延伸到新的場景。
頭部公司要定義3~5年后的場景
對于“老法師”青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君聯資本背靠聯想控股的研究院背景。從中科院走出的聯想一直在試圖打通產學研。
2003年左右,投資聯想控股和中科院等聯合創立的蘇州星恒,成為君聯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開端。彼時,中科院的物理所開始進行鋰電池的開發,用于手機、電腦等,想尋找外部投資人,將技術產業化,那時的君聯還叫聯想投資,當時進行了對蘇州星恒的投資。
從后往前看,這是一次機會型的投資。君聯在當時并沒有對這個行業形成系統性的認識,那時候也很少有財務投資人進入該行業。直到2013年左右,電動汽車行業的投資才真正爆發,10年里,整個行業可以說一直處在沉寂期。
“這個過程是很艱辛的,所以投資這個產業一定要非常有耐心,做長期布局。”李家慶說道。
期間,君聯一直在一些上游產業鏈環節上進行投資。2011年投了無錫先導(先導智能)。李家慶說,先導有卷繞機這個核心設備的技術能力,之前是應用在電容器行業,后來電動汽車要起來了,他們馬上切入了動力鋰電池行業。
再往下游走,2015年時投資了CATL。這個時期,電動汽車行業開始涌入大資本,君聯的投資節奏也明顯加快。CATL目前是全世界僅次于松下的第二大動力鋰電池生產商,也是無錫先導下游最大的客戶。君聯當時的投前估值是100多億元,到去年11月時,數據顯示,正在IPO排隊的CATL估值已經到了1300億元。
電池投完后,2016年君聯資本投資了
電動車整車生產商FMC(拜騰)。圍繞縱向鏈條又投資了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及其相關的傳感器、雷達、芯片,在這些領域先后投資了縱目科技、pony.ai、木牛科技等公司。
“Pony和拜騰是在定義新的出行場景,人在車內到底想干什么呢?可能今天不一定能完全實現,但是可以先把場景搭建起來。”李家慶認為,汽車行業的創業者現在抄特斯拉已經沒有意義了,要想的是特斯拉三五年后會做什么,頭部公司一定要定義3年、5年后的技術場景和應用場景。
復雜無人車技術5年內難落地
李家慶說,君聯的打法有些像“研究院”,系統化研究布局、長期跟蹤,不是什么熱就投什么。投資團隊也是組合式的,有的人在材料方向上,有的人在芯片方向上,有的在裝備方向上。一個新的產業場景出現的時候,在內部快速組合,去把握這個領域的投資機會。
投資電動汽車行業經歷了10年的沉寂期。同樣,對于無人駕駛的投資也不會是一兩年就能進入收獲期。
“無人車技術肯定不是在5年內可以出來的。”李家慶說道。
他認為,通用復雜環境可能要在10年、20年后落地,但在國內能做通用復雜環境的頭部公司也就在5家之內。
整體來看,君聯在汽車行業的投資基本是從A輪開始,對于高估值的項目通常會比較謹慎,對于他們來說,投入產出比是一個關鍵問題。
李家慶稱,汽車這個領域里后面都是大資金進來才能玩轉,那時就不在君聯的射程范圍內了。投資人今天要看三樣東西:方向、技術路線和團隊。只要三樣都靠譜了,就盡早地把錢給創業者,而不是等形勢都明朗了再出手。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