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亞太汽車工程年會&2017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APAC 19 & 2017 SAECCE)于10月24-26日舉辦,本次論壇以“未來汽車與交通變革”為主題,攜手行業領導、學會領導、院士、汽車及相關行業權威專家在內逾3000余位國內外業界嘉賓共同探討汽車產業車廠與零部件協同創新和技術發展路徑。以下是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在會議上的演講實錄:
趙福全: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汽車低碳化國家戰略以及評價體系,我把一些科研的成果給大家匯報一下。
因為今天上午大家已經聽了很多關于低碳的東西,低碳已經成為汽車產業和技術發展的主旋律,大的政治環境可能已經聽下來了,碳排放實際上世界是有爭議的,最核心的就是地球是不是會升溫變暖的問題,但是我個人認為作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不是說做低碳這個東西,因為低碳這部分國家戰略這部分就是我寫的,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應該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美國一直相信但是特朗普上臺之后就不相信,爭議的焦點就是事實上地球不會因為十年之內升了兩度把上海和紐約淹沒了。科學很多數據證明,有可能地球會變暖,碳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溫室氣體不僅僅是碳,但是碳是主要的貢獻者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講已經是產業上的,汽車作為主要的工業品之一,無論是制造還是使用都會影響比較大。碳排放是人類共同的話題,不僅僅是中國,但是小的國家它實際上做了很多也沒有用,就像中國要解決新能源,解決一個鄉村的問題這是一個概念,所以一定是大國有它的這種使命和責任。中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無論是哥本哈根,尤其是巴黎協定,習近平也是承諾了這個東西,這次美國退出來中國說我們不退,不退的話就是說作為一個大國,當美國想退的時候中國作為我是一個更負責任的一個大國,這是一種表態。同時如果要想減碳這個事情就復雜了,因為低碳的承諾容易,許愿容易還愿難,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東西,汽車作為工業產業的最主要的產業,它在里面所起的作用太多,汽車產業的低碳影響因素之多,新能源大家也在講,從材料的角度降低10%的重量就可以降低排放的話,可能是6%—7%,油耗節省7%,實際節省油就是減碳,大家要有一個共識,就是碳排放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必將對汽車產業帶來一個深遠的影響。
汽車產業的低碳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一個技術的問題,也不是一個產品的問題,它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問題,透過汽車可以看到低碳對于整個國民經濟是全生命周期的,要想低碳,我們認認真真分析了N多的要素,最后通過抽象,我們分析應該是從七個方面來看汽車產業低不低碳,首先是產業本身宏觀的低碳化,就是要有生命周期,從生到死,從搖籃到墳墓全過程必須每一個角落都要做,否則就是斷章取義。首先產品要低碳,產品里面就有支撐產品的技術要低碳,更有支撐產品發展的所謂的能源,因為你用什么樣的油,這就是剛才國網的江總講的,他是從這個角度看,電能對于低碳的作用。要想有能源就有一個基礎設施的問題,基礎設施要低碳,還有用車出行,不是有了車就一定要用的,出行方式,上升到一定程度這些東西要想實現就有一個政策環境,我剛才已經講了,實際上政策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也起到引導的作用,最終是起一個規范的作用。所以我們剛才高主任拼命講他認為我們應該小型化,要通過政策鼓勵小型化,政策有稅收的正面的,也有強制的、罰款的,但是反映出來政策制定者的傾向性,而一旦制定了之后所有技術都要圍繞這個去堆積,這就是政策環境的低碳化。這些東西都是有限的,最終要形成一個低碳的文化,到日本去每個人說話聲音都小,這就是彼此之間謙讓照顧的文化,每一個人離開房間都會把燈關掉,這是低碳節能的文化,國外的企業基本素質每一個離開會議室之后都會自動把座椅推到應該的位置,這是一種文化。這七個因素要系統分析,才能構成一個整個國家的某一個產業的低碳,如果把汽車換成是家電,就是家電整個產業的低碳化,如果要換到房地產,房地產也有一個全產業鏈,你房間的結構是不是保溫,是不是有效的利用了陽光,房子里面怎么樣能夠做小房間,這里面都是一系列的,這個方法是相通的。首先是產業的低碳化,實際上就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設計、制造、使用、服務、報廢要全產業鏈看,如果你在使用過程中低碳了,但是你在制造過程當中不低碳,有問題,或者設計過程當中沒有考慮低碳,也很難實現制造甚至使用的低碳,最終所有的這些東西都低碳了之后如果報廢了之后不低碳也有問題,但是報廢本身就是一個高碳的過程。大家一定要知道汽車低碳絕對不是某一個環節的,它是整個產業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最終實現全產業鏈的低碳。
產品的低碳化,這個就不去展開了,大家都知道既有市場,賣什么樣的車,更有政策,也有技術的成熟度,比如中國人喜歡開大車,一會兒我們用結果來看,最后算出來這種東西對于低碳的貢獻就非常的差。日本人都開小車600CC的,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我的導師60CC的車,空調都沒有,他覺得沒有必要,他也很享受,我們也沒有因此瞧不起他。既有產品的低碳也有文化的低碳,當然也有一個技術的低碳,有的技術成本很高,開發過程中低碳,但是使用帶來的能不能低碳呢?這個之間怎么進行有效組合的問題,所以產品低碳化需要實現產品、技術、市場的共同發展。從能源結構的角度看全生命周期,發電高碳,使用低碳就不行,這就是剛才講的
電動車有必要做600公里,當600公里的時候即使成本上解決了,別忘了600公里的
電池實際上可能會是多重呢?如果重量帶來了如果不適用這種能耗帶來的就是高碳,高碳的去使用,最終生命周期并不低碳,所以我們一定要從系統的角度,要看能源從哪兒來,怎么使用,另外最終還有一個回收,比如同樣的可再生的一些比如說醇類燃料,是來自于大自然的光和作用,燒的過程產生了碳,制造過程吸收碳,但是整個生命周期是零碳排放。所以我們要知道能源低碳化需要考慮各種各樣的碳排放的發展趨勢,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最終實現低碳的市場化結果。
基礎設施低碳化,這個非常重要,這個基礎設施不是絕對簡簡單單的我們要充電的網絡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比如我們的道路網絡,如果我們的道路經常擁堵,前天我主持一個很大的汽車工程學會的叫國際戰略咨詢委通用的研發的一把手說,美國的結果,美國人平均一年用4周不是堵在路上,而是在車里堵著,實際通勤的時間不只如此,這四周是完全浪費人生的。將來我們智能網聯了就不開了,在里面看大片了,我想不愿意有一個人在車里看大片的。辦公室是第二空間,車是第三空間,你最喜歡的是第一空間,家,辦公室就最好不去。所以這種道路網絡的低碳,包括停車場的低碳,道路交通樞紐的低碳,以及能源,所以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這些東西做不到,比如我們為了從A點到B點我們要走五個環才上去,這個過程中聽起來好像是為國家節省了道路建設的費用,但是實際這種多燒了油帶來問題,就是實現汽車低碳化必須要有完整的道路交通體系以及能源供給系統,一定要站在這個角度。
還有一個就是出行低碳,出行低碳就是什么呢?一定要開車嗎,車里幾個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交通的結構、土地的規劃、環保的布局帶來整個最后算出來說你實現了A點到B點的移動,那么你是比如現在說我們未來聯網之后我們就可以是利用道路有效的規劃,這樣的話前面堵車我可以繞道,繞道了之后可能時間減少了,但是里程增加了,而這個合在一起到底是低碳了還是高碳了,所以將來將來道路策劃的東西如果以碳作為指標罰款的時候就要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將來的道路規劃的游戲規則可能就要把碳作為一個指標,如果國家不制訂這個法規,那就沒有必要研究這個東西。新加坡大家都聽說一個最有名的故事罰了特斯拉,這個車作為碳排放罰,碰撞都滿足法規要求,但是超標,就是一個電動車拉了太多的電池在做無用功,所以才沒有滿足碳排放的指標,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笑話,人家的國家已經有碳排放標準,已經落實到每個車上。
很多做發動機的人認為我并不搞碳,在制造過程中沒有產生碳,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講制造過程中到底電動車排放高還是汽車排放高,制造過程中因為電池制造的能耗的消耗實際比傳統車多50%的碳,但是倫敦財經新聞誤用我們這個結果,說全生命周期,這是錯的,我們文章是說的在制造的過程中,使用過程中實際一定是電動車低碳,但是制造的過程非常高碳。至于倫敦他自己盜用我們的東西,所以非常可怕他斷章取義,他沒讀懂我的英文。所以我要跟大家講外部條件已有的基礎同時對需求側和供給側進行優化,最終要以低碳作為效益。2028年我們的碳達到頂峰,到那個時候之前一定會采取所有的措施。
政策環境的低碳,就是強迫大家要低碳,強化有兩種,一種是鼓勵低碳,比如現在發展新能源,如果認為新能源是低碳的話就是給你獎勵,但是雙積分之后就不是了,這個時候就變成強制。所以既有鼓勵性的也有強制性的,這個里面又有三種不同的東西,有汽車企業應該做的東西,就是產品組合,這就是NEV積分的,同時還有消費端,誰買車就給你這個補貼,強制企業做這個東西,但是我們會在基礎運營商會補充電設施,最終因為是買了電動車如果沒有充電基礎設施這個車還是沒有人買,這就是一種整個產業政策低碳化的轉移,我們事實上就是這么做的。
文化低碳,文化低碳就是這些東西最終如果不形成自覺的行為,什么是文化,由制度變成習慣,最后人已經不經意之間的形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為,這就是文化。為什么說好像中國人喜歡吃什么東西,就是你從小就吃的,你媽要不給你做的話你也不喜歡,吃久了就覺得是最好的味道。消費者需要對低碳的意識改變傳統的消費理念, 中國人覺得車一定要越大越好,大的車同樣的技術一定是高碳的,但是這是一種文化,如果大家都鄙視開大車的人那個時候就形成一個低碳。大家如果開了一個QQ見朋友,放在200米以外的停車場說我打車來的,說開QQ丟面子,這就是我們高碳文化帶來的。這方面需要企業有低碳開發的意識,消費者也要引導,如果技術人員在這方面沒有這種想法都不可以。
我們就要把七大因素聯合起來,最后構建了一個層次分析法,從七個維度有59個影響因子進行量化分析,建了模型,具體的模型就是說也有數學公式和評價指標,也有權重的分配,有定量和定性的專家打分,最后構成了綜合評價的結果。這是我們模型里面的具體的內容,還是有科學支撐我們最后的結果,那么這個就是我們這么多思考梳理出來七大維度,56個指標,有3級的,2級的,還有1級的,根據所有的權重分配和得分的情況,我們對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韓國、日本、中國這八個國家進行了測算,根據剛才講的那些指標最后大家可以看這種結果,實際這八個國家最后所有的低碳的文化、產品、技術、能源、基礎設施,我們分三個陣營,算出來的結果是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都在8分以上,而日本是絕對的遙遙領先第一陣營,最低碳的國家,你們別認為美國很先進,美國就會比中國好一點,美國也在第二陣營,而且在另外的那五個國家里是最差的,而中國盡管我們好像也挺高碳,我們跟美國比沒差那么多,但是在全世界八個國家里面我們是高碳的國家,所以分數越高越低碳,因為總體的得分高。具體的如果要詳細看的話,比如產業低碳,我們產業是最大的問題,另外如果看我們的產品,我們也不咋地,因為我們開大車,為什么我們沒有那么差?原因出來了,因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比較慢,而我們現在導入的都是新技術,尤其在節能減排上,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也有貢獻的。
大家可以看到,有些地方我們基本上和人家持平的,就是出行的低碳,因為我們自行車占的比例,但是有的人還是把汽車當自行車開的。但是日本基本上所有的東西為什么它最高?盡管德國跟他接近也還是遙遙領先的,比如說它的產業低碳化,尤其文化的低碳化,而文化的低碳化在這點歐洲和日本也是接近的,但是日本還是鶴立雞群。在能源低碳化方面我們更差,為什么?因為我們是基于煤的能源為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家可以看到中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各項指標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發達國家中日本和歐洲相對分比較高,但是實際日本是絕對在全世界遙遙領先。這里面既有它在車的技術上的發展領先,更有它的產品的趨向于小型化,所謂的國民車,而且日本的文化節能骨子里,從小的,廚房間就得要關燈,這就是我們文化的問題。比如到日本去的話,就感覺不到他的洗水間在沖,因為它的流量特別小,這既有技術開發又有研發的理念,更有開發的文化和消費者心態的問題。
大家可以看,如果你不算,沒有模型的建設,我是做硬科學出身的,現在做了軟科學,這個就很重要,好像我就覺得日本低碳,然后有人說我就不低碳,你給我這樣的模型你也用56個參數,你要沒有你就要相信我的。我們通過這個東西制定了三個維度來看低碳怎么發展,第一國家維度,國家的政策是推動產業低碳化最根本的東西,在沒有建立很好的習慣之前只能是制度,必須強制。另外,低碳發展必須要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斷章取義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們老覺得在使用過程中好像傳統車更費油,新能源現在是零能耗,這怎么可能,至少是有能耗的,如果沒有排放的話。所以電動車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就算能耗,會喪失25%的優勢,如果算整個生命周期的能耗會喪失40%—45%的優勢,如果算上碳全生命周期基本上電動車的優勢只剩40%,這是數據,但是是有優勢的。
我們可能要從國家政策是推動汽車產業最根本的東西,低碳發展必須從整個產業鏈切入,所以汽車產業低碳化發展是順應我國低碳化發展必然的選擇,真的很重要。同時我國需要有效的強制的來既引導又要監督,要從整個汽車本身基礎設施和能源的角度,這是國家要做的。
未來汽車企業需要在先進的制造和節能技術的導入上要做有效的組合,不是發動機就一定高碳,發動機照樣可以低碳。電動車也要分三六九等,合格的得百分之百得分,不合格的50%得分,因為做了電動,但是做的更好的低能耗的會多加20%的分,所以我們國家的政策制定者也在不斷的進展,集大家各種各樣的建議所長。未來汽車制造學在這些方面要做好,不僅是技術本身,更要在智能網聯上。包括有必要的話能夠錯峰上班,企業要在商業模式、技術上要跟進,推動汽車產業整體低碳化,基礎設施也要支撐,所以這就是未來發展汽車已經不是汽車本身的事,沒有合適的道路,不能讓你繞行你必須要高碳出行,如果不發展公路設施,汽車產業也難以有大的發展。所以我跟大家分享的結論,中國汽車產業要想實現低碳化,必須協調好產業和能源、產業和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和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所以這也是丁院士做材料的為什么要到這兒來交流,因為我們需要您,您也需要我們,我們是市場。要營造很好的產業環境來實現整個產業的低碳化,最終買單的是消費者,消費者一定要從自己是作為購買者、使用者積極參與,你決定了別的車賣不賣的出去,所以我覺得要有消費的意識低碳,更要有出行意識的低碳,也要通過一些商業模式來參與。中國消費者目前應將車輛作為財富的象征,大型化還是大問題,我認為這個東西要改變中國消費者的價值觀很難,但是得做。習大大要開1升大小的車別的人就不開了,別人的規格比他要低20%,他開1.0的別人就得開0.8升的,高主任有沒得車開了。
所以這對于整個汽車產業未來低碳化是巨大的任務,我最后的結論就是,低碳移動出行人人有責,一定不是簡單的出行,因為物是移動,人是出行,合在一起構成了Mobility,它是人人有責的,不要以為這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這是習總書記的事跟我沒關,實際上整個社會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就影響我們的生存,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