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津女士談到,近年來,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各路資本競相搶灘,有的化身為動力
電池行業的“入云龍”,呼風喚雨、駕霧騰云;有的心懷“撈一把”的投機心態,“風往哪兒吹,我就往哪兒跑”,成為單純追逐利潤的“風口飛豬”。
輝石資本的周京津說到,我們在十年前開始關注新能源材料領域的投資,提前布局這個領域的上下游,考察了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那個時候這個領域還沒有太多機構關注,如今任何一個投資機構都會說我們的投資領域有新能源。
輝石資本的周京津給我們提供一個數據表明,2015年僅在動力電池環節的投資金額就已超過900億元。從產能擴張來看,截至2016年年底,動力電池產業新增產能較同期增加近35GWh,總量幾乎是兩年前全年出貨量的3倍。2016年,投入動力電池領域的資金超過千億元。
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數量也從2014年底的50家左右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150家,增長近3倍。新增的100多家企業中,有傳統數碼電池轉型過來的,有從上下游延伸進入的,也有從房地產、鋼鐵、消防、家電等不同領域跨行過來的。
這些企業大都抱著快速致富的投機目的,根本沒有多少技術實力,抄襲模仿,粗制濫造。結果是進一步加劇了小、散、亂的行業亂象,導致了低端產能過剩。加之,虛報產能、盲目擴張、低價競爭以及難以治愈的地方保護頑癥,動力電池行業繁榮的表象背后,巨大的泡沫加劇形成,隱患頑疾日益凸現。
輝石資本的周京津還提到相關數據也印證了這一判斷: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達28GWh,同比增長79%,其中,比亞迪、寧德時代、沃特瑪以及國軒高科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7.4GWh、6.7GWh、2.5GWh和1.86GWh,,僅僅這四家企業的出貨量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占比就達66%。“到2020年,動力電池企業龍頭位置就已經確立,而未來的前五家動力電池企業占市場份額70%以上。
海輝石投資的周京津女士最后提到,最為投資機構一定不要跟風,如果某件事情投資行業一致認為是這樣的,就要特別小心。投資經理要多和產業界交流,多做行業研究。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