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車載信息通訊系統不用ROS,是因為ROS效率太低嗎?
王弢:我知道業界很多公司在用ROS,但因為ROS畢竟不是為了自動駕駛設計的,所以我們自己在專門設計這一套系統。ROS是學術界的產物,它一開始設計出來就是為了跑在機器人上。它有幾個好處,一個就是開源,開源以后大家都會去使用,會有一個社區,但這也就造就了里面冗余的工具特別多,很多東西并不是為了自動駕駛而設計,而且很多東西會造成多余的操作。當時我們驗證下來就覺得ROS冗余太多,不夠精簡、不夠專注,因此我們決定自己做一個更好,更切合自動駕駛需要的系統。
Drive.ai現階段怎樣用你們的產品跟車企合作,能否舉一個例子?
王弢:我們之前的合作模式主要就是車企開放車上的CAN接口、線控接口,但線控的實現是我們自己做,最底層的接口還是需要跟車企合作。就目前來說我們主要的合作伙伴是商業車隊。在已有的車隊基礎上,我們幫他們進行自動化改造,我們將turn key solution加裝到車隊上,幫他們節約成本,這是第一步。我覺得這些商業車隊會首先大規模地應用自動化、自動駕駛技術,因為他們對價格不像終端消費者那么敏感,對汽車外型也沒有那么嚴格的要求。目前打造真正L4、L5,完全不需要駕駛員的自動駕駛系統,還是需要很多冗余的傳感器,如果真的要做到外觀上把所有傳感器全部藏起來(整個系統達到量產的標準),即使是大車企想做這個事情,整合工作我們覺得沒有幾年是做不下來的。短時間內,這個車肯定看起來會比較科幻一點,終端的消費者可能會比較不接受這個外型。但對于車隊來說是,并不是那么在乎車外型是到底怎么樣,看上去標新立異一點可能對他們本身的宣傳甚至會有好處。我們主要可以幫他們節省成本。因為車隊目前基本上駕駛員的成本,在美國可能要達到70%,所以這是很大的一塊,如果可以幫助他們節省到的一部分成本,這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幫助。
Drive.ai跟合作伙伴的合作方式,比如跟車隊部署改裝套件這樣的方案,OEM在這里面有一些目標?除了開放接口,他們還有什么想法?
王弢:OEM目前的主要商業模式還是賣車給終端消費者,他們大部分利潤都是來自這一塊。現在有一個自動駕駛的趨勢,他們也會奔向這個潮流,會有一些嘗試,嘗試量產一些帶有L2、L3功能的車型,甚至有目標是作為L4的車,可能自己也會組建一些車隊。我知道有幾家車廠在組建共享出行的車隊,這個對于他們來說是下一個可能的增長點。但如果大家都選擇共享出行,那大家都不會去買車了,對于他們自己本身商業模式會有一定的沖擊。車商的優勢,一個在于系統的整合,把傳感器、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計算平臺等等整合進汽車,這是他們的強項。一旦有解決方案以后,他們可以把成本降低,大規模生產,這也是他們的強項。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他們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比如他們在硬件方面有一套,但普遍來說業界都不認為車廠在軟件方面是非常有優勢的。我們覺得我們可以在這塊幫助車廠,這也是我們的合作模式之一。
L3這一塊你們會有合作嗎,因為現在車企對于量產L3還是很感興趣?
王弢:L3目前不是我們的重點,目前公司的重點還是L4。
運營方面Drive.ai會跟車隊合作,這個車隊是指什么?是指Lyft這樣的平臺還是更傳統一些貨運車隊,還是商務車車隊?
王弢:運營方面,我們希望可以成為自動駕駛的平臺,核心的自動駕駛算法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開放這些車隊運營的服務接口,比如一家物流公司想要跟我們合作的話,我們也可以開放一個接口給他們。但核心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還是由我們來維護。
Drive.ai現在已經部署的3個車型,對你們來說有什么不一樣,如何挑選的這3個車型?
王弢:一開始的話,如果要快速搭建系統的話,林肯MKZ是比較不錯的選擇。奧迪A4,也是第一個嘗試來展示我們交付turn key solution的能力,系統不需要大改動就可以放在不同車型上面。
第三個商用車這一塊,我們也是展示能夠做商用車的線控,同時我們的系統也不需要大改動在商用車上就可以實現。
Drive.ai跟Lyft的合作,你們會把這些無人車掛靠到Lyft平臺上嗎?
王弢:不一定完全使用Lyft的平臺,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因為用戶體驗上還是有一些不同。我們也要打造一個Drive.ai自己的平臺,在用戶界面上面跟普通的Lyft會有不同,是一個聯合的APP。
剛剛我們聊到Drive.ai也在開發自己的高精度地圖,這是具體是怎樣的?
王弢:目前內部還是用的(自己開發的)高精度地圖,但依賴程度沒有那么高,我們對它的依賴方式也是會比較靈活一些。比如有的公司在使用高精度地圖的時候,他們是利用車道線的反射值來判斷車道線的位置,跟地圖進行匹配,進行定位。但是我們發現,一旦下雨車道線反射率會有很大變化,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在雨下得比較大的時候,可能有的技術方案是無法開的,因為地面會形成一層薄薄的水幕,所以雷達光打到地面上以后,它就很少有返回了,這其實是一個難點。我們在定位上采取的是稍微有一點不同的路徑,這樣對于環境的敏感度不用很高,我們已經公布過一段雨天路測的視頻。
之前Drive.ai對外有談到,不止會做載客,還會做貨物的遞送,兩者會有什么不一樣嗎?
王弢:對于我們來說沒有太大區別,因為我們選車型的時候也是選擇了一個可以載人和載貨兩用的平臺。載貨會通過跟物流公司合作,目前已經在談了。
B輪融資完了之后,Drive.ai有一個retrofit kit的規劃,現在有什么樣的進展?
王弢:retrofit kit就是turn key solution的另一個說法,retrofit的意思就是后裝,我們暫時還不追求跟車進行完美的整合。還是在已有的車輛上進行改裝,這樣保證迭代的速度,能夠更早把自動駕駛技術落地。
Waymo早期想重新設計汽車,最后落地的時候并沒有重新設計一個汽車。ZOOX現在在重新設計一個新的汽車。OEM和自動駕駛公司對未來汽車長什么樣會不會有比較大分歧,大家想的以后汽車是什么樣子的?
王弢:我還是那句話,造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大家可能認為汽車行業并不是一個高科技的行業,但汽車行業是非常非常成熟的行業,它發展了一百多年,內部知識積累不是我們這些公司可以做的,可以很快趕上的。
當然電動汽車可能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是我覺得這會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自動駕駛不能去等,不能去等電動汽車成型以后再搞自動駕駛,這兩塊得齊頭并進。因為自動駕駛一些功能實現以后會促進電動汽車的發展。舉一個例子,電動汽車現在有一大問題是充電樁不夠,充電時間比較長,但如果你能夠實現汽車共享,你把車開到一個地方以后,然后這輛車可以自動開去附近充電樁進行充電。這樣使用電動車的門檻就會降低了。同時我們知道內燃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雖然現在也可以做內燃機的自動駕駛改裝,但在引擎模型上,還是會比電動車需要做更多一些的工作。電動車的模型會簡單很多,對于自動駕駛改造來說也是一個利好。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