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為科達利董事長兼總經理勵建立)
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科達利(002850)的主營業務收入在2014年至2016年間,由6.73億元增長至14.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7.02%,其中,動力及儲能鋰
電池結構件業務的營收規模更是由2.02億元增長至9.34億元,基本上每年都實現了翻一番的增速。
由于精準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科達利被視為“站到了風口上”,但董事長兼總經理勵建立否認了“風口論”。他認為,科達利專注精密結構件行業二十余年,唯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做到行業領先。
科達利近幾年業績高速增長,勵建立認為與市場環境不無關系——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各大主流汽車廠商均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推動了動力鋰電池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
“一部手機僅需一個便攜式鋰電池,而一部汽車需要上百個動力鋰電池,相應地,動力電池結構件市場需求巨大。”勵建立告訴記者,與手機鋰電池相比,動力鋰電池不僅僅在結構件上數量需求增加了,單個動力鋰電池結構件的市場價格往往也是傳統便攜式鋰電池結構件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與此同時,國際主要的鋰電池巨頭近年來更加注重對產品成本的控制,開始在中國投資設廠,加快了國際鋰電池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根據統計,中國占全球鋰電池市場份額由2011年的19%上升至2015年的36%,是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勵建立也堅定看好這一行業的發展趨勢。早在2009年,科達利就開始逐步批量承接國際轉移業務。“我們在2007年開始與松下合作,松下的要求非常高,在研發、認證等方面花了三年時間才達到量產水平。但這是值得的,松下的成功導入之后,三星、LG等公司很快也就成為了科達利的客戶。”而且,松下最近幾年在大連投建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科達利也跟隨其后在大連投建定點供貨的生產基地。
“2008年,我們就確定了聚焦大客戶戰略,把一些小客戶的訂單推掉了。”勵建立表示,更確切的說法是“聚焦優質客戶”,與注重品質、技術進步的客戶合作,公司只要做好產品的技術,并跟隨客戶一起進步,而且一旦能夠融入知名客戶供應鏈體系、深入客戶研發階段并取得產品后續量產權,精密結構件廠商的長期業績便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證。
實際上,科達利的“大客戶戰略”幾乎覆蓋了全球領先的鋰電池廠商。“公司目前主要收入來源為動力電池結構件,先后與松下、比亞迪(002594,股吧)、ATL、力神、波士頓、德國大眾微電池、中航鋰電、上海航天、億緯鋰能、LG等公司展開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合作。”勵建立說。
2007年,科達利開始涉足動力鋰電池精密結構件。在當時,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還非常少,有不少人還對新能源汽車懷有疑慮,認為新能源汽車技術不成熟,難成氣候,要發展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我覺得,新能源汽車一定會慢慢好起來。”勵建立看到的卻是機遇:“首先,國家在大力支持這個產業;其次,技術的問題會得到一步步的解決,所以,我堅定地進入了這個行業,我認為新能源汽車一定會在若干年內得到充分發展,后來的事實證明,我當時的看法是對的。”
經過了三年的研發,勵建立下定決心將動力電池結構件產業化。“我們要拿出最好的產品,就得投入最好的設備。第一條生產線的投入就接近3000萬元,對于當時的科達利來說壓力不小。”勵建立說,第一條生產線的貢獻不是賺錢,而是讓科達利掌握了先進的技術,為此后的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
“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轉暖,我們已經有前期的技術儲備,只要"復制"生產線就可以跟上市場需求了。”勵建立表示,隨著IPO募集資金到位,擴產項目很快就可以釋放產能。但勵建立不認為如此便可一勞永逸:“我們還把一部分募集資金用于投建研發中心。”
“化學品的技術進步是顛覆性的,但結構件的技術只能是一步一步前進。”勵建立認為,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鋰電池材料的革新依賴于實驗室開發出替代性產品,但結構件行業則不同,每年都有新技術,科達利唯有保持技術更新換代速度比別人快才能保持行業領先。
“對于未來,我相信在十年內新能源汽車都將是一個比較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因為環保已經成為中國甚至全世界最為關注的課題。再則,以后智能交通、自動駕駛一定是靠電動汽車實現的,傳統汽車最后終將要被新能源汽車所取代,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基于這些理由,勵建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持非常樂觀的態度。
統計數據顯示,預計未來十年,全球動力鋰電池市場將繼續迅猛增長,預計至2025年,總需求量和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85Gwh和177億美元,未來十年復合年增長率預計分別為25.2%和15.7%,市場規模占比將迅速提升至48%左右。
對于科達利來講,勵建立表示,公司未來幾年業務增長規模是“可預期”的,“你只要調研我們下游客戶的擴產規模就知道了。” (責任編輯:admin)